摆手舞也称“舍巴日”,是土家族春节期间在土王庙前表演的一种仪式性集体民间舞蹈,流传于湖南省的永顺、龙山、保靖一带及湖北、四川两省交界的土家族聚居地区。
摆手舞有“大摆手”和“小摆手”之分,大摆手表演三至五年举行一次,历时七八天,有数万人参加,表演中有复杂的军事狩猎内容,需摆出套路阵法;小摆手表演则每年都在土家族村寨举行,它以农耕为主要内容,舞蹈时参与者围成多层圆圈,一人领舞,众人随跳,具有很强的即兴性。
土家族摆手舞·恩施摆手舞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来凤县
摆手舞土家语称为“舍巴”、“舍巴格痴”,意为敬神跳,是流传于鄂湘渝边区酉水流域土家族中的一种祭祀性舞蹈。恩施摆手舞是湖北省恩施地区土家族居住区普遍盛行的一种民众文化活动,流行于恩施酉水流域。过去百户之乡皆建有摆手堂,有的还建有排楼、戏台等。
来凤县的舍米糊、大河等地至今保存有摆手堂遗迹。《湖广通志》中关于五代时“摆手舞与普舍树”故事的叙述,生动描绘了一千多年前土家人围着普舍树跳摆手舞的情景,这是来凤土家族摆手舞在史籍中最早的记载。舍米糊村邻近庙堡摆手堂中的残碑上刻有“生而为英,死而为灵”的铭文,是土家族跳摆手舞敬祖的最好注脚。
舍米糊村的小摆手舞具有原始特色,保留较为完整。舞时男女齐集摆手堂前的土坝,击鼓鸣鼓摆手。其特点是摆边手,躬腰屈膝,以身体扭动带动手的甩动,表演内容多为生产生活动作。摆手舞以狩猎、农事、军事和社会生活为主要表现内容,表演中歌、乐、舞浑然一体,间有锣鼓伴奏和摆手歌穿唱。摆手舞与其他舞蹈相区别的最大特征在于甩同边手、走同边脚,其舞蹈动作粗犷健美,摆姿流畅自如、稳健大方,摆手动作主要包括“单摆”、“双摆”、“回旋摆”等几种,以“顺拐、屈膝、颤动、下沉”为动作要领。
摆手舞是土家人世代传承的精神财富,在鄂湘渝黔边区民众中影响很大,具有祭祀、娱乐、教育、交际等多方面的社会功能。在社会加速现代化的今天,恩施摆手舞开始走向衰落,面临着后继乏人、技艺失传的危险,应切实加强保护。
土家族摆手舞·酉阳摆手舞
申报地区或单位: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隶属于重庆市的酉阳和酉水河上游的鄂西,同下游的湘西山同脉水同源。此地春秋时期为巴国南境,西汉时建县,在湖南省境内辖有永顺、古丈、龙山三县。土家族强宗大姓彭、白、田三族之祖,曾在洞庭湖地区多次遭遇战争,被迫逆流而上,定居于酉水河中游的可大和后溪等地,带来了祭祀土王和先祖的仪式。此后,土家族摆手舞在这一带广为流传。
酉阳摆手舞具有独特的民族个性和地域特色,舞姿多模仿跋山涉水、农事劳动、战斗姿态、雄鹰展翅和日常生活等动作,舒展大方,生活气氛浓郁,表现出土家人粗犷豪放的性格。其舞蹈动作有“单摆”、“双摆”、“抖虼蚤”、“撵野猪”、“叫花子烤火”、“螃蟹上树”、“岩鹰展翅”、“状元踢死府台官”等二十多种,队列有环形摆、双圆摆、双铜钱、插花摆、一条龙、螺丝旋顶、绕山涉水等三十多种。
酉阳摆手舞形象地反映了湘鄂渝黔边界农耕渔猎时期土家先民的生产生活习俗,史诗般地表现了土家族远道迁徙、狩猎征战、刀耕火种、饮食起居的状况。它融歌、舞、乐于一体,汇聚了丰富的民歌、民谣和民间传说,成为土家族文化传承延续的重要方式。近年来,酉阳摆手舞面临传承危机,急需抢救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