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
当前位置:汉程网 >民俗 >非遗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土家族打溜子

日期:12-09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我要投稿|举报/反馈

土家族打溜子.jpg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鹤峰县

土家族打溜子是土家人在长年狩猎、伐木、垦植等劳动中形成的,最初称为打“家业”,俗称“围鼓”、“抽溜子”。湖北省的土家族打溜子主要分布在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和鹤峰县等地,鹤峰县打溜子又主要集中在走马镇铁炉乡的大部分村落,系二百多年前由外乡传入。

土家族打溜子用一面鼓、一面锣、两副钹和一个勾锣组合演奏,5件乐器由5人分别操持,称为“五合班”,在当地有“鼓一、锣二、钹三声,勾锣为龙点眼睛”之说。打溜子全靠鼓面上发出的“鼓眼”指挥演奏,调动音乐情绪,当地人因称之为“围鼓”。鹤峰土家族打溜子的乐牌有一百余种,演奏时用衔接性乐牌将若干单一体乐牌组成串联体乐曲,交替演奏。根据指挥乐器的不同,可分为“摩眼锣鼓”、“鼓眼锣鼓”等类,“鼓眼锣鼓”又根据变换和提示性演奏乐牌的不同而分为“文牌鼓眼”、“武牌鼓眼”和“点子鼓眼”。演奏中由鸳鸯钹(即头、二钹)此起彼落交替拍打出来的“钵钵儿音”、“荷叶儿音”、“疏花”、“挤花”等组成系列乐句,构成基本乐章。锣与鸳鸯钹交替编织乐曲,维系乐牌的主体与风格,鲜明地反映出锣鼓乐牌的线性结构即锣鼓经。而鼓与勾锣则顺合音响趋势,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演奏过程中,乐手可以充分利用速度、音色、力度、节拍的变化将各种不同曲牌有机地联缀成套,以表现诸多生动形象和各种情趣。很多曲牌都以动物动态命名,如《燕平翅》、《凤凰闪翅》、《龙虎斗》、《八哥洗澡》、《鹞子翻身》等,形象生动,具有一定的感染力。

土家族打溜子历史悠久,曲牌丰富,艺术风格独特,与当地群众的生活习俗紧密相连,极具艺术欣赏和学术研究价值。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当地群众的生活方式不断更新,加之外来文化强烈冲击乡土文化,土家族打溜子的生存环境已经与这种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不相协调,打溜子传承发展的前景令人担忧,采取措施对之进行必要保护已经迫在眉睫。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