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
当前位置:汉程网 >民俗 >非遗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玛达咪山歌、华锐藏族民歌、甘南藏族民歌、玉树民歌)

日期:10-11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我要投稿|举报/反馈

藏族民歌.jpg

藏族民歌是藏族地区主要的民间音乐形式,它可分为山歌(牧歌)、劳动歌、爱情歌、风俗歌、诵经调等类型。山歌在卫藏地区称为“拉鲁”,康巴地区称为“鲁”,安多地区称为“勒”,是一种在山野里自由演唱的歌曲。劳动歌在藏语中称为“勒谐”,种类甚多,几乎在各种劳动中都有特定的歌曲。爱情歌包括情歌和情茶歌,风俗歌则包括酒歌、猜情对歌、婚礼歌、箭歌、告别歌等。诵经调亦称“六字真言歌”,是信佛群众在寺院朝拜神佛时所唱的一种歌曲。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炉霍县

川西藏族山歌是藏族人民在放牧、伐薪、田间劳动过程中为驱散疲劳、抒发感情而创作的歌曲,它产生并流传于甘孜藏族自治州的炉霍县等地及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马尔康、金川等部分地区。它历史久远,据史料记载和民间艺人口述,早在公元8世纪以前就出现了名为“鲁”的民歌体裁,这就是藏族山歌的最初形态。藏族山歌在藏语中称为“拉鲁”(laglu)或“鲁”(glu),是一种纯民歌形式,可以由歌者根据情绪状态而即兴发挥。

川西藏族山歌节奏非常自由,旋律结构基本上采用分节歌的形式,一般以上下两个乐句或两至三个乐句构成乐段,第二乐句在演唱中不断重复或变化重复。藏族山歌常见的调式为羽、商、徵调式,旋律均为五声音阶,音域非常宽广,音程起伏也很大,有“云的飘逸,风的潇洒”之评,人们称之为“康巴昂叠”,意为康巴花材性的山歌,又称“康巴昂任”,意为康巴长调。其歌词多为三段,前两段常采用比拟手法,直到第三段才点出主题。

川西藏族山歌的演唱看似简单,其实颇有难度,乐句中间常出现许多密集音符组成多变音型的情况,一般人难以驾驭。要真正唱好藏族山歌,不仅需要有一副高亢甜美的好嗓子,还需要具备灵活娴熟的演唱技巧。藏族山歌是藏民族历史文化的形象反映,具有很高的民族学研究价值。长久以来,川西藏族山歌一直以自发的方式在民间传承,但在现代文明的进程中目前这种民族音乐后继无人,处于高度濒危状态,急需制定计划,全力保护。


藏族民歌·玛达咪山歌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九龙县

西番玛达咪山歌是一种别具特色的藏族民歌,它产生并流传于四川省甘孜州九龙县大河边片区的子耳乡、魁多乡、烟袋乡等地。西番是藏民族的一个支系,在四川仅九龙县、冕宁县和木里县有少数存在。玛达咪山歌是在西番人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形成发展起来的,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玛达咪山歌原为抒情歌曲,后逐渐发展出劳动夯歌、丧歌、婚仪歌等。抒情山歌直抒情怀,表达对家乡的深切热爱和美好期望;劳动夯歌主要用于消减劳作的疲累,调节情绪,往往在生产劳动中演唱,男女分列,一唱一和,场面十分热烈;丧歌带有一定的礼仪性,村中老年人或其他长辈去世后,前往吊丧者往往演唱丧歌以表哀悼;婚仪歌在婚礼过程中演唱,女方送亲和男方接亲时,双方都要邀请几位在村里备受尊敬的老妪排坐对唱,将婚礼的喜庆热闹气氛推向高潮。现在已发现的玛达咪山歌曲调有6种,其中包括《嘎尔宏》、《索咪阿伍》、《咪拉卓卓》等婚礼歌和《措火迟》、《措呷》、《实呷》等丧葬歌。

西番玛达咪山歌每首四句歌词,多以抒情为主,基本都以衬词“玛—达—咪—唉”开头和结尾,领唱与独唱相结合。其音乐多为三段式,旋律深沉忧怨,因调式高低起伏程度较大,故其他民族的歌者很难模仿。

玛达咪山歌承载着西番藏族地区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性,生动体现了西番人的精神风貌,具有较高的民俗学和民族学研究价值。目前,西番藏区相对封闭的农耕生产生活方式快速变迁,玛达咪山歌的生存面临危机,亟待抢救保护。


藏族民歌·华锐藏族民歌

申报地区或单位: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

华锐藏族民歌流传于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及其周边区域,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据敦煌文献资料的藏文残卷记载,古代藏人有用民歌作为交流沟通方式的习惯。到公元11世纪,“勒”体民歌成为安多藏区群众最为喜爱的民歌形式之一,逐步繁衍发展起来。作为安多藏人的一支,华锐藏人继承并发扬了“勒”体民歌的形式和内涵,逐渐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华锐藏族民歌。

华锐藏族民歌具有生动朴实、通俗易唱和抑扬顿挫的风格特征。按内容可分为叙事曲、情歌、哭嫁歌、讽喻歌、劝解曲、诙谐歌、迎宾曲等,内容丰富,种类齐全,其演唱形式包括独唱、对唱、齐唱、载歌载舞及问答式等多种,代表作品有《福禄绵羊歌》、《创世纪三部曲》、《席赞》等。

华锐藏族民歌盛行于各种集庆宴会和生活场合,它集娱乐性、艺术性、地方性、民族性于一体,肩负着文化启蒙的重任,其内容十分广泛,从原始宗教文化到历史地理,从风土人情到社会生产,全面反映了民族变迁历程中华锐藏人对生命的深刻体悟和对和谐自然的广泛认知,在表现广阔社会生活的同时,将伦理道德等意识形态内容贯注其中,成为一部华锐藏族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目前,受传统生活方式快速变迁的影响,天祝县的民间艺术团体纷纷解散,而当地的音像保存手段又相对滞后。在此情势下,华锐藏族民歌的传播途径日趋狭窄,生存出现危机,急需尽快投入人力物力展开抢救保护工作。


藏族民歌·甘南藏族民歌

申报地区或单位: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

甘南藏族民歌在藏语中称为“勒”,是流行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一种歌唱形式。其歌词和乐曲不通过书面传承,而由艺人口传心授。歌词既有旧传又有新编,常采用旧调填新词的方式演唱,词句往往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曲调变化很少,演唱时不用器乐伴奏。

甘南藏族民歌可分为颂歌、悲歌、对歌、吉祥歌等,在牧区演唱时往往体现出自由、辽阔、粗壮、高亢的风格,在牧区演唱则更多显示细腻、活泼、流畅的特点。其演唱形式有一人独唱、二至多人合唱两种,而以独唱为主,此外还有趣味性对答式的演唱方式。甘南藏族民歌总体上显现出民族性、群众性、娱乐性的特征,为广大农牧民所喜闻乐见。

“拉伊”是在放牧、行路、打猎、田间劳动时演唱的爱情歌曲,“拉”意为“山坡”,“伊”意为“歌”,它主要用以表达青年男女的爱慕之情,音乐情感热烈奔放,音调高亢辽远、柔和细腻,在甘南藏族民歌中独具风格。酒歌在藏语中称为“强勒”,一般在逢年过节、盖新房、办喜事等场合演唱,它节奏自由,充满热情,主要表达喜庆和祝福之意。甘南藏族民歌在甘南藏族自治州七县一市广泛流传,其代表作品有《敬酒歌》、《阿香唠唠》等。

甘南藏族民歌集中反映了当地人的生活习俗、原始宗教信仰和审美观念,是民俗学、社会学、民族学、音乐学等方面研究的重要参考材料。目前,由于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青年一代大多不愿接受和学习民间艺术,导致甘南藏族民歌的传承出现严重危机,急需加强保护措施,保证这一优秀民族艺术顺利流传下去。


藏族民歌·玉树民歌

申报地区或单位: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

玉树民歌具有悠久的历史,普遍流行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各县、乡、村。传统意义上的玉树民歌由“勒”、“拉伊”、“闯勒”、“吉莫”、“琼勒”、“均勒”、“哟啦”及婚礼曲、迎宾曲、挤奶曲等组成。其中“琼勒”为酒歌,“均勒”为夯墙歌,“哟啦”为收割打场歌;“勒”包括序歌、呼歌、炫歌、颂歌等歌曲形式,其内涵十分丰富,天上人间万事万物均可包括在内;“拉勒”即山歌,它一般用地名或部落名来命名,以歌唱家乡风貌、抒发个人情感为主要内容;“拉伊”即情歌,以歌唱男女爱情为主,但不能在亲人和有血缘关系的异性面前演唱;“闯勒”主要表现游侠自由放浪、四处漂泊的经历,也有涉及男女爱慕、思念、忧怨的内容;“吉莫”即卦情歌,是男女青年用来占卜爱情的歌。这些不同种类的玉树民歌虽风格迥异,各擅胜场,但同样都具有音域开阔、意境深远的特点。

玉树民歌演唱时可自吟自唱,也可对唱互歌。其结构一般为三段式,第一、二段喻物,第三段点题,这是玉树民歌的基本表现手法。“勒”、“拉伊”为四句三段式、三句三段式,也有长至五、六、七句的,每句七至八个字。“吉莫”是四句一段式,每句六字,节奏整齐,音步相同。玉树民歌的代表性作品有《格吉杂松章》、《君色达哇卓嘎》等。

玉树民歌是玉树藏族民众智慧和情感的结晶,它涉及当地藏人的语言文字和生活习俗等方面内容,是藏族不同社会形态研究的珍贵材料。目前,玉树民歌各种类歌曲的流布极为分散,不利于传承和弘扬,加之多数艺人年事已高,后继乏人,这一独特的民族民间艺术开始陷入生存困境,急需保护。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