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
当前位置:汉程网 >民俗 >非遗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啰啰咚

日期:10-11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我要投稿|举报/反馈

啰啰咚.jpg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监利县

啰啰咚是湖北省监利县流传的一种秧田号子。位于湖北省南部的监利县东临洪湖,南濒长江,自古属江汉楚地,习尚楚风,惯作楚声。啰啰咚的历史源头可追溯至春秋战国,可视为楚声的遗响,其接力式的传声唱法与《接舆歌》的接响传声十分相似。

啰啰咚主要演唱民间戏曲唱本,曲式结构具有复调音乐特色和“无伴奏自然和声”的特点,俗称“打和声”。演唱有头声、二声、三声之分,三声过后接以“掀蔸子”即合唱,进而达到高潮。啰啰咚音域宽广,旋律高亢,显示出一种原始的野趣。它属于楚商、楚徵体系的民歌,旋律以5、1、2为骨干音,同时还出现变化音“↓7”。

啰啰咚用监南方言演唱,其中保留了很多“下平声六麻”的楚韵古音。歌词按结构可分为“简单的一句子结构”和“较复杂的多段体结构”两种,而以第二种居多。这种结构形式博采口语,新颖别致,往往参差错杂,此起彼落,妙趣横生。

啰啰咚具有平原地区山歌的特点,节奏自由,旋律悠长。它以四、五度跳进为特征,句法先扬后抑,常在高音区运用富于色彩性的“偏音”。最早的啰啰咚秧田号子演唱中,以鼓作为唯一的伴奏乐器。发展到后来,演唱完全由发头音者统带指挥。

啰啰咚代表性的作品有《花啰啰咚》、《也啰啰咚》、《粗倒腿之歌》等。作为一种在长期农耕劳动中形成的民间艺术形式,啰啰咚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和广泛的群众性,是楚文化研究的重要切入点之一。目前,监利地区能够演唱啰啰咚的老人相继去世,这一古老的民歌形式濒临消亡,对之进行抢救保护已是迫在眉睫。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