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
当前位置:汉程网 >民俗 >非遗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佛教音乐(天宁寺梵呗唱诵、鱼山梵呗、大相国寺梵乐、直孔噶举派音乐、拉卜楞寺佛殿音乐道得尔、青海藏族唱经调、北武当庙寺庙音乐)

日期:10-11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我要投稿|举报/反馈

佛教音乐是佛教寺院在各种法事活动和节日庆典中使用的音乐。佛教约在东汉明帝年间传入中国,来自印度与西域的佛教音乐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因吸纳中国民间音乐的艺术因素而具有了独特的面貌,成为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既含有中国的民族音乐曲调,又含有印度和西域少数民族的音乐曲调。佛教直接应用的音乐赞呗又称“梵呗”,它以短偈形式赞颂佛与菩萨,有独唱、齐唱、合唱等唱诵方式,唱诵时可用乐器伴奏。


佛教音乐·天宁寺梵呗唱诵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常州市

江苏常州天宁寺为我国佛教禅宗著名道场,名列“禅宗四大丛林”之首。它始建于唐代贞观、永徽年间,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

梵呗是佛教活动中赞颂佛与菩萨的一种唱诵式声乐。南北朝以来,梵呗的音乐风格形成南北两大派类型。常州为齐、梁帝王出生之地,南方梵呗发祥之处。南朝齐永明七年(490),天宁寺梵呗以哀婉为主的风格特点正式确立。20世纪40年代以来,常州天宁寺梵呗唱诵传遍海内外,中国内地和台湾、香港、澳门地区,东南亚各国及美国佛教寺院的梵呗唱诵皆以天宁寺梵呗为范型。到现在为止,常州天宁寺梵呗仍然完好地保留着一千五百余年前齐梁时代的雅乐传统和江南音乐风格,曲调有着较为统一的规范,节奏沉稳扎实,唱腔悠扬潇洒,呈现出古朴清雅的风格。它长期在天宁寺内有序传承。

常州天宁寺梵呗唱诵的主体部分按体裁可分为“赞”与“经”两大类,“赞”主要包括《炉香赞》、《宝鼎香赞》等,属诗歌体,押句尾韵,以类似歌唱的方式念诵,旋律性较强;“经”主要包括《心经》、《阿弥陀经》等,属散文体,无韵,使用乐音有节律地诵读,旋律性较差。此外,天宁寺梵呗还包括音乐形态介于“赞”和“经”之间的“偈”、“咒”、“真言”及“礼佛号”等。

常州天宁寺梵呗唱诵是佛教文化和吴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具有宗教学、民族音乐学等方面的研究价值。目前,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寺内外交流的增多,天宁寺的年轻僧人对梵吹唱涌的认同感逐渐弱化。在此情势下,天宁寺梵呗唱诵出现了逐渐变异的倾向,有必要采取措施,善加保护。


佛教音乐·鱼山梵呗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东阿县

鱼山梵呗发源于山东省东阿县的鱼山并在当地长期流传,至今已有一千七百余年的历史。魏明帝太和三年(229),曹植受封为东阿王,在鱼山登览时闻听岩洞内传出梵音歌唱,遂拟写曲调并将《太子瑞应本起经》的内容编撰为唱词填入调中,后世传唱不绝,称为“鱼山梵呗”。

鱼山梵呗在佛教寺院的各种法事活动和节日庆典中演唱、演奏,主要用于讲经仪式、六时行道、道场忏法三个方面,称为“法集三科”。它以清净和雅、韵味悠远的咏唱风格来赞颂佛陀功德,演经说法,宣唱佛理,普度众生。鱼山梵呗按结构可分为单句式梵呗、齐句式梵呗、长短句式梵呗、套曲式梵呗等类型,其中单句式梵呗由一个句子重复构成,齐句式梵呗由句幅相等的乐句构成,长短句式梵呗由参差不齐、长短不等的乐句构成,套曲式梵呗则是一种声乐套曲。如按表演性质分,鱼山梵呗主要有声乐和器乐两大部分。由词句形式着眼,它又可归为赞、偈、咒、文四大类。赞包括五句赞、六句赞等;偈包括四言偈、五言偈、六言偈、七言偈等;咒包括咒语、真言、音译念、吟诵等;文包括经文、白话文等。鱼山梵呗应用的乐器又称为“法器”,主要有钟、鼓、大磬、引磬、木鱼、钹、铃、铛、铪云板、铃鼓、如意、金刚杵、毗卢帽箫、笛、琴、笙、管、琵琶、胡琴、角贝、铙钹等,这些乐器随腔伴奏,起到了衬托梵音唱诵的作用。鱼山梵呗的代表作品有《释加大赞》、《佛宝大赞》等。

鱼山梵呗随着佛教的东渐而传入韩国、日本,进而流播到整个亚洲及世界其他地区,对佛教的推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中国佛教史及佛教音乐发展史上,鱼山梵呗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对象,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目前,随着社会的变迁,鱼山梵呗的发展传承出现危机,亟待抢救保护。


佛教音乐·大相国寺梵乐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开封市

大相国寺位于河南省开封市,是著名的汉传佛教十大名刹之一。它始建于北齐天保六年(555),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大相国寺梵乐起源于唐宋时期,其中融汇了宫廷音乐、寺庙音乐、民间音乐的精华部分。北宋时期,形成了以开封大相国寺为中心的中州佛教音乐体系,影响辐射及于整个中原地区。现今大相国寺梵乐主要流传于开封所辖地区及新密和白云寺等地,另外尚有《大相国寺音乐手抄秘诀谱》五本及《师旷六律》等梵乐乐谱留存于世。

大相国寺梵乐的演奏曲目十分丰富,数量达到两百多种,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部分。声乐曲的“偈”以释迦牟尼讲经说法为内容,由通偈的梵语32个音节构成,珍贵异常。器乐曲则以传统佛乐和中州地域音乐为主,编制严密,演奏规范。大相国寺每次举行重大庆典活动,均邀请各方著名乐僧协同演奏,场面蔚为壮观。其器乐代表作品有《炉香赞》、《戒定真香》、《宝鼎赞》、《小三宝》等。

大相国寺梵乐在佛教音乐中独树一帜,音声清新典雅,意韵幽远深长。唱诵者身心合一,物我两忘,聆听者胸襟豁然,神游情动,达到极高的人生和审美境界。大相国寺梵乐是中国佛教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目前大相国寺梵乐乐谱遗散,后继无人,急需投入力量进行抢救保护。


佛教音乐·直孔噶举派音乐

申报地区或单位:西藏自治区墨竹工卡县

直孔噶举派音乐是西藏佛教寺院最主要的音乐形式,主要用于寺院的修供仪式、迎请仪式、羌姆神舞等各种佛事仪轨活动。直孔寺是西藏佛教噶举教派直孔派的祖寺,位于拉萨市东南的墨竹工卡县门巴乡。直孔噶举派宗教音乐队不仅为藏区各地直孔教派两百多座属寺的寺院宗教乐队树立了范型,而且影响到几乎所有的藏传佛教寺院乐队。直孔教派创始人觉巴·吉天贡布在1179年创立直孔噶举派后,逐渐形成了在护法殿内演奏宗教音乐的习俗,并出现了较为完整的寺院乐队。

直孔噶举派音乐被称作“曲瑞”,意为供养乐,它有完整的演奏形式和高超的演奏技艺。直孔噶举派音乐的乐器种类十分齐全,主要有柄鼓、钹、铙、大号、藏式唢呐甲林、铜锣等十几种,其中一只钹、六只柄鼓、一对或几对大号和甲林是乐队的主要构成部分。此外,还有苏尔纳、达玛鼓、小平锣等特殊乐器。直孔噶举派音乐原有大型乐曲八十多首,现在能演奏的有二十多首,其中包含一个适用于各种佛事仪轨活动的乐曲系统,还有大量的专用和非专用乐曲。这些乐曲通过“瑞次”乐谱即乐队谱和老乐僧的口传心授传承下来,影响了各藏传佛教寺院乐队的演奏曲目。

直孔噶举派音乐作为西藏佛教寺院重要的音乐形式,保留了西藏佛教音乐的基本风貌,为研究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提供了生动的实例。近年来,噶举派的老乐僧相继去世,能够解读“瑞次”乐谱者为数不多,急需抢救。


佛教音乐·拉卜楞寺佛殿音乐道得尔

申报地区或单位:甘肃省夏河县

拉卜楞寺地处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流传在这座寺庙中的佛殿音乐俗称“道得尔”,是寺主嘉木样大师起居和举行盛大典礼时使用的音乐。它始于1743年第二世嘉木样时期,经其后的几代嘉木样大师发展完善,最终成为一种别具特色的藏传佛教音乐。

道得尔的主要演奏乐器包括主管、笙、管子、九音云锣、钹、海螺、骨笛等,整个乐队由21人组成,演奏者从拉卜楞寺六大学院僧人中选调,闻思学院(大经堂)10人,其他五大学院各2人,另外再从演奏技艺高超的僧人中选出1人。乐队使用的藏文简谱和现代简谱基本一样,七音级,乐曲多为宫调式、商调式和徵调式。演奏曲目主要有《姜怀希索》、《喇嘛丹真》、《智钦嘉居》、《投吉钦宝》、《万年欢》与《五台山》等,其中大多源自西藏,属宗教乐曲,也有部分传自内地寺庙和殿庭。道得尔音乐具有藏、汉音乐交融的特征,最显著的特点是使用汉族乐器,而乐曲则汉、藏兼有,其中的汉族乐曲也都带有某些藏族风格。1980年11月,为迎接十世班禅大师,拉卜楞寺领六世嘉木样活佛法旨,组建了一支新乐队。拉卜楞寺佛殿音乐一直在寺内有序传承。

拉卜楞寺演奏乐队形成以来,经过两百九十多年的发展,形成了由管乐、打击乐、弦乐组成的藏族佛殿音乐,在寺院佛事活动中起伴奏作用。道得尔作为汉藏文化混合体的特点,使其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这种传统音乐表现形式,极具藏文化特点,深受当地僧俗两众的喜爱。道得尔乐团曾赴美国、加拿大、法国、英国、比利时等国和中国台湾、香港、澳门地区访问演出,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目前,拉卜楞寺佛殿音乐道得尔的规模严重萎缩,部分传统乐曲和乐器演奏技艺后继无人,前景堪忧,有必要采取措施,保护传承。


佛教音乐·青海藏族唱经调

申报地区或单位:青海省兴海县

藏族唱经调主要流传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的赛宗寺及加吾沟、桑当、河卡等农牧区,其中在加吾沟村农民中流传的“嘛呢式唱经调”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青海藏族唱经调均有标题和曲词,其曲词属于寺院文学中的口头文学。现在流传的唱经调由“嘛呢式唱经调”、“米拉日巴与曲拉哇贡保多杰对唱式唱经调”和“护法神迎接式的唱经调”三部分组成,其中既有用于歌唱的乐曲,又有用于演奏的器乐曲,现存唱调法一百多种。“嘛呢式唱经调”按唱调可分为“尼洞”和“宜洞”,按演唱形式可分为“单唱”和“多唱”,按内容可分为“夯调”、“丧调”和“祈福调”。“米拉日巴与曲拉哇贡保多杰对唱式唱经调”以诗歌形式向信众宣传佛法,声调优美动听。“护法神迎接式的唱经调”具有异常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主要在各种大型法会上演唱。青海藏族唱经调以古朴优雅、清丽婉约,又融入民间优美音调的特征,深受藏族群众喜爱。代表作品有《米拉日巴道歌》等。

青海藏族唱经调是青海藏区僧俗两众创造智慧的集中体现,作为佛教高僧和广大信众之间的一种精神纽带,在当地藏人的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崇高地位。目前,各种节日、法会的佛教活动趋于简化,导致唱经调发生变异,同时唱经调乐僧也出现断层,为此必须积极做好抢救保护工作,确保这一传统宗教艺术顺利传承。


佛教音乐·北武当庙寺庙音乐

申报地区或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平罗县

北武当庙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大武口区西北的贺兰山九泉口,寺庙中流传的音乐是释、道、儒三教合一的产物,经过上千年的发展演变,在来自印度的音乐中融入了当地的民歌小调和戏曲曲艺音乐,成为宁夏地区一种特殊的民间音乐形式。每逢大的庙会,北武当庙的僧人们都会在锣、鼓、木鱼、铙、钹及笙、箫、管、笛等乐器的敲击演奏声中唱诵经文。届时大殿中鼓乐齐鸣,经声朗朗,一派祥和景象。

北武当庙寺庙音乐一方面具有南国音乐的委婉之风,一方面又不失北国党项、蒙、藏等民族音乐的高亢。其唱词以多种语言文字构成,其中既有梵文、巴利文、藏文,又有汉语。北武当庙寺庙音乐有文乐和武乐之分,其中文乐即唱谱,用工尺谱加以记录;武乐又名“渣渣子”,用竖行式的记谱方法记录。两者结合,形成管乐与打击乐并奏的寺庙音乐。北武当庙寺庙音乐的演奏乐器有锣、鼓、木鱼、铙、钹、笙、箫、管、笛等,代表作品有《四季歌》、《醒世词》等。

北武当庙寺庙音乐在民族音乐史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其唱词兼具各种语言文字,更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见证。目前,受现代音乐的影响,北武当庙寺庙音乐,传承乏人,已处于濒危状态,急需抢救保护。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