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传统婚俗源远流长,《礼记·昏义》中说:“夫礼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射乡,此礼之大体也。”数千年来,汉族婚礼一直被视为儒家之“礼”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周代起,“六礼”(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成为一种规范性的习俗,在整个封建社会的婚姻生活中持续发挥着重要作用。进入近现代以后,随着社会的变迁,传统的“六礼”从根本上宣告消歇,但在一些地区仍然保留着“六礼”习俗及其他传统婚俗的遗存,为民俗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
汉族传统婚俗·孝义贾家庄婚俗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孝义市
山西省孝义市贾家庄婚俗是一种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现象,它产生于宋元时期,明清时期逐渐趋向定型。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贾家庄婚俗与当地的民间音乐、舞蹈、文学、手工技艺及社会信仰、伦理道德观念等融为一体,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成为当地百姓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
贾家庄婚俗形式古朴,内容丰富,它以古代婚嫁六礼为基础,结合当地文化与风俗特点演绎出喜庆热烈的婚嫁礼仪程序,为黄河流域的婚俗文化增添了色彩,成为我国多样化婚俗的一个特殊代表。
在现代文明冲击下,贾家庄婚俗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光彩,许多礼仪程序濒临失传,亟待抢救保护。
汉族传统婚俗·宁海十里红妆婚俗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宁海县
宁海十里红妆婚俗是浙江民间特有的一种迎亲嫁女习俗,长期流传于宁海及浙东东部地区。在宁海,每逢婚嫁,往往会出现嫁妆队伍绵延数里的壮观场面,民间夸张地称之为“十里红妆”,后逐渐在当地演变成婚嫁的代名词和明媒正娶的标志。
宁海十里红妆婚俗主要包括定情、做媒、相亲、备嫁妆、迎嫁妆、花轿迎娶、拜天地、闹洞房、回门等结婚礼俗和红妆器物特有的制作工艺。“千工床,万工轿,十里红嫁妆”构成浙东家喻户晓的婚嫁现象,也为四乡八村的民间文化活动提供了交流的平台。
宁海十里红妆婚俗是江南婚姻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中体现了江南手工技艺的特色,表达了喜庆、吉祥的美好祝愿,反映出江南人民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十里红妆婚俗现虽在宁海乡村仍有传承,但总体上已普遍淡化,这一具有重要民俗学价值的婚俗正面临消亡的危险,急需加强保护。
汉族传统婚俗·斗门水上婚嫁习俗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珠海市
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位于珠江三角洲西南端,是全国著名的水乡、侨乡。在斗门流行着一种独特的水上婚嫁习俗,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其中的一些习俗通过婚嫁关系辐射到中山、江门、佛山等珠江三角洲水乡地区。
水上婚嫁形式繁复多样,讲究礼仪,有比较固定的程序和约定俗成的礼仪,主要内容包括“坐高堂”、“上头”、“叹家姐”、“花船迎亲”、“拜堂”、“回门”等。整个婚俗与当地居民生活的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其中的“花船迎亲”,向“船太公”、“海龙王”敬拜等内容均明显带有“水”的特征。在水上婚嫁习俗中,沙田民歌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成为整个婚俗的有机组成部分。
斗门水上婚嫁显示出独特的水乡风情,它加深了当地民众的文化认同感,进而成为维系海外侨胞、港澳同胞乡情的精神纽带。目前由于受西式婚仪冲击,斗门水上婚嫁正面临改变甚至消失的危险,亟待抢救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