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当前位置:汉程网 >民俗 >传统节日 >清明节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清明节,是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是民间相沿久远、具有深刻意义的古节。 “清明”这一名称,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汉代《淮南子·天文训》: “春分后十五日,到指乙,为清明”。历书载云: “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故谓之“清明”。汉代民间有于是日到郊外远足旅游的习俗,谓之为“踏青”,故清明节又有“踏青节”之称。旧俗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这一天禁火寒食。清明与寒食的风俗,相传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晋文公的贤臣介子推而设。

  晋献公的儿子重耳为躲避后母骊姬的陷害,在外流亡十九年。在流亡途中经过卫国时,重耳和他的随从被人追击,逃到一个渺无人烟之地,又累又饿,饥渴难忍,瘫在地上走不动了。随重耳流亡的臣子介子推忍痛割下自己大腿上的一块肉,煮了汤给重耳充饥。重耳十分感动,对追随他的臣子说:自己即位之日,定不忘前情,必重加封赏。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国当了国君。他一一犒赏了当初随他一起流亡的功臣。唯独少了介子推。皇帝把介子推遗忘了。有臣子告诉子推,但子推不去报功受赏。很多人为此抱不平。又有大臣告诉介子推:“晋文公曾有令,倘有遗下功劳未叙,许其自言。”子推不但不去要功,决定带着年迈的母亲一起隐居到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县东南,又名介山) 。有人在晋文公的宫门上挂了一封信,信上说: “有龙矫矫,顷失其所。五蛇从之,周遍天下。龙饥无食,一蛇割股。龙反其渊,安其壤土。四蛇入穴,皆有处所,一蛇无穴,号于中野”。晋文公看到信,猛然醒悟,遂派人请他出山,子推却干脆藏匿起来。有大臣向晋文公建议说,子推是个孝子,若放火烧山,他一定会背母出山。岂料子推宁死不受封,和母亲一道抱着柳树活活被烧死。晋文公后悔莫及,痛惜失去贤臣,于是厚葬子推母子于绵山,立庙纪念,并下令以后每年这一天全国禁烟火,家家吃干粮、喝凉水以示纪念。当时晋国是诸侯盟主,这个习俗很快便流传各国。到了三国时代,魏武帝曹操曾下令“绝火寒食”,此后这一天就成为后世沿袭的寒食节。节前,家家做饼留待寒食节时吃用。又因子推母子抱着柳木而死,人们怀念这位贤臣,寒食节后第二天,晋国百姓家家门上挂柳枝,并带上食品到介子推墓前敬祭表示追思。这一天正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节。

  到了唐代,寒食节成为春游的好日子,尤其是文人墨客,借此吟咏,留下了许多不朽佳作。唐代始有民众清明扫墓之风俗,据《唐书》载: “开元二十年敕,寒食上墓,礼往无文,近代相沿,寖以成俗,宜许上墓,同拜扫礼。”《清嘉录》云: “士庶并出,祭祖先墳墓,谓之上墳,以清明前一日,至立春日止。”唐代还盛行“赐火”之俗,因寒食日例不举火,至清明始可举火。是日,皇帝举行“清明赐火”。《荆楚岁时记》截: “传取榆柳之火,以赐群臣。”称为“新火”,群臣拿着皇帝赐给点了火的柳枝,走出宫门,回到家时火早已熄灭,因是皇帝所赐,便将柳枝插在门头之上。插柳之举传至民间,相沿成俗,至今民间仍沿袭。至于民间传言清明节插柳是为了辟鬼,只是误传之说。

  宋代,朝廷规定从“寒食”至“清明”祭扫坟墓三日;当时的“太学”清明放假三天,“武学”放假一天,以便让师生扫墓和郊游。古代,民间的清明踏青活动颇为活跃,如“射柳”、蹴鞠(踢足球、打马球)、放风筝、荡秋千等,唐代诗人杜甫曾有:“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之句;宋代词人欧阳修也有《阮郎归·踏青》词: “清明赐火,南国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中国民众以鲜花祭扫,怀着对先祖、亲人、故友和先烈的感恩、追念、缅怀和敬仰的情怀,尽情表达对祖宗亲人和故友的挚爱和感念,祈求家族代代传承,兴旺发达的心愿。我国社会组织,向以宗族家庭为基础,对祖先的祭礼极为重视,因此,清明节成为以祭祖为主要内涵的节日,故民间亦将清明节称为“思亲节”。清明节既是我国兴农事的节日,又是我国发扬民族道德,追念远祖,表孝思的节日。

佛山清明节习俗

  过去,佛山、南海一带,寒食节前家家做米通或炒米饼。米通用白米煮成米饭晒干,用镬爆炒成米通,用红糖煮成糖胶拌米通压成块,切成小块备用,香脆可口;或将白米炒香磨成粉,加入红糖,用饼印打成炒米饼以应节。寒食节当天不生火煮食,甜米通和炒米饼便是人们寒食节当天的主粮。经过时代的演变,佛山地区寒食节不生火煮食,以及做米通和炒米饼的习俗延续至20世纪五十年代,以后便逐渐式微,但炒米饼、甜米通仍然是四乡群众喜欢自制和爱吃的食品。

  清明前一两天,家家门前插柳枝;以乔菜、烧肉拜祭祖先,乔菜形状细长,意为宗族源远流长;又因“乔”与“轿”谐音,意为请先人乘轿回家受祭之意。清明节一个月内,亲属到先人墓地扫墓,俗称“行清”、“拜山”,习俗至今仍然沿袭。通常外出工作的亲属都回乡与家人一道祭祖。除新山需于清明节前拜祭外,清明节当天扫墓谓之“行正清”,拜祭时间为时一个月结束,俗称“墓闭”。过去,佛山一带,民间扫墓仪式颇为隆重,以家族或以一家,带备祭品上山。

  祭祖,又称拜太公,过去,只许本宗族内各房男性子孙参加拜祭,妇女不得踏祖宗山坟。参加祭祖的本族子弟先齐集祖祠进膳,饭后,敲锣打鼓,同宗叔伯兄弟鱼贯上山祭拜。过去,南海西樵一带,有清明时节舞麟麟上山祭祖的习俗。麒麟乃天上神兽,是民间传说中的吉祥物,属“四灵”(麒麟、凤凰、龟、龙)之首。舞麒麟是一种驱邪避凶、迎祥纳福的民间广场舞蹈,起源于明代,“麒麟吐玉书”、“麒麟送子”等民间故事流传甚广,舞麒麟上山祭祖,有子孙昌盛,光宗耀祖之喻。祭祖队伍由麒麟、醒狮作前导,青壮男子用食箱抬着数只以至数十只红烧猪紧随其后。一路之上,各房子孙们结队同行,大家族上山祭祖的队伍浩浩荡荡,气氛热烈。祭品必有烧猪、饱点或崧糕、生果、青蔗、茶酒等。烧猪,取红皮赤壮、身体健康之喻意;松糕取生发、高升、兴旺发达之意;南海区一带,习惯用烧鹅作祭品,因鹅的头上有“髻”,“髻”与“继”谐音,取后继有人,世代相传之喻意。青皮肉蔗斩成段,不削去皮和节,并保留节上的芽,有凭借祖先德荫,后代开枝发叶之意。拜祭仪式各乡大同小异,摆上祭品后,点燃香烛,焚烧金银衣纸等纸祭品,奠茶敬酒,按长幼次序行跪拜礼或合十鞠躬礼拜祭。拜祭毕,在墳头压上新草皮和纸钱,烧一串长长的鞭炮,红红的鞭炮纸屑撒满墓地,有福荫后人,家族兴旺之意。然后各人按俗例在墓前啖蔗,蔗渣撒满墓地,“蔗”与“借”谐音,是为借助祖宗德荫、开枝发叶、子孙昌盛之意,故认为墓地蔗渣越多,表示家族越兴旺。

  旧俗扫墓后在祠堂分胙肉(红烧猪肉),过去俗例,女子不得上山,不得参与太公分烧肉,只分给男丁,凡本族男丁每人一份,有功名者按等级分两份或多份,年长者50岁或60岁以上分两份。南海区西樵镇儒溪乡江边村的余氏族人,率先打破女子不得上山祭祖、不得分太公烧肉等旧俗,凡余氏家族后人,不论男女老幼,均可到祖祠就餐,餐后,不分男女老少都可随大队人马登上西樵山拜祭太公,并可在祠堂分得太公烧肉,亲情、乡情更亲切和谐,为移风易俗作出好榜样。

  建国后,推行殡葬新俗,以火葬为主,骨灰盅多存放在殡仪馆。清明节期间,除部分旧坟仍上坟地祭拜外,以到殡仪馆举行祭拜仪式为主,男女老少均有资格参加祭拜。2000年后,提倡文明祭拜,多用鲜花、水果、饱点、红烧猪肉为祭品。近年,提倡骨灰植树或洒向江河大地,纪念先人的新风逐渐兴起。不少单位、学校和市民,还组织员工、学生、或长辈带领儿孙,到革命烈士纪念墓前扫墓,敬献花圈,讲述革命英雄故事,缅怀革命先烈。2009年,我国规定清明节放假一天,顺应民意。清明节当天,佛山各区超百万人民群众到殡仪馆、西樵山、顺峰山等坟地拜祭先人、到烈士墓前敬献花圈。车水马龙,好不热闹。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