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当前位置:汉程网 >民俗 >传统节日 >清明节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清明断雪不断雪,谷雨断霜不断霜

“清明断雪不断雪,谷雨断霜不断霜”。这句颇富禅机的农谚,说明我国劳动人民在实际生活中并不拘泥于二十四节气,而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辩证地实施劳作,安排生活。
  一般而言,清明表示春末时节气候渐暖,草木萌动,萧条肃杀的寒冬景象一变而成清亮明媚的美丽画面。节期约在每年阳历4月5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度时开始。此时,黄河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平均气温在10度以上,冰河解冻,大雁北飞,降水形式已经由雪变成了雨。“清明断雪,谷雨断霜”的农谚,说明在华北、华中这些地区,清明断雪了,谷雨断霜了。清明节气在另一些地区又怎样呢?古代诗人的诗句为我们作出了很生动的回答。桃红柳绿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正是“柳近清明翠缕长,多情右衮不相忘”,江南一带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岭南是“梅熟迎时雨,苍茫值小春”的风光。到河西走廊则又是另一番景象:“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塞尘”,“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乃至“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及至东北北部以及青藏高原,则不仅是断雪不断雪,而且是长年“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同一节气,反映在全国各地的气候和物候上的差异是何其鲜明!
  “清明断雪不断雪,谷雨断霜不断霜”这句农谚的背后,是农业气候所具有的强烈的地域性。二十四节气是古代黄河中下游地区劳动人民长期进行农业活动的经验总结,因此最能反映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的密切关系。我国古代经济、文化中心是逐渐由黄河中下游向南、向北扩展的,二十四节气自然也随着向黄河中下游以外的地区推广开来。而实际上,不只是在较大的地区范围内,就是在同一省区内,二十四节气也往往按照当地具体情况而有不同的内容。从纵的时间历程上看,即使是同一地区,气象物候也有异常的时候,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的关系也不可能一成不变。因而,各地劳动人民在实践中运用二十四节气以组织安排生产生活时,并不是生搬硬套,而是在各地的天气、气候条件下,结合当时当地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农事操作,不断地总结经验,创造出适于当地各个节气的农谚和歌谣,使之在各地区得到广泛流传和运用。这样,各地人民通过自己的生产实践丰富了二十四节气,他们并没有改变二十四节气的名称,而是赋予每个节气以新的、切合当地实际的内容。人们掌握农业气候规律、预测农业气象变化的能力越强,利用农业气候资源的程度就越高,战胜农业气象灾害的本领就越大,农业生产也就必然由自然王国一步步走向自由王国。他们不死扣节气,既可以有“清明断雪,谷雨断霜”,也可以是“清明断雪不断雪,谷雨断霜不断霜”。承认“节”是死的,而“人”是活的,这为人们在不断认识、掌握、运用自然规律的积极努力中留下了无限的余地。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