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当前位置:汉程网 >民俗 >中华民族 >满族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作者:姜和

满族现有人口985万,广泛分布在中国各地,其中以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内蒙古等省区和北京市较为集中。由于历史的演进、文化的变迁、生活环境和生存状态的巨大变化,原汁原味的满族风情日渐稀少且日益珍贵,其中的秧歌便是其中的一例。

满族秧歌,民间俗称“鞑子秧歌”,它是满族民间舞蹈中最通俗、最普及、最具生命力,同时也是最受满族人民喜爱的舞蹈形式之一。

根据史书的记载,满族秧歌大致形成于康熙年间。由于满族是一个开放的民族,因而她比较善于吸收其它民族的文化营养来丰富自己的文化土壤,秧歌便是满族人民在吸收汉族文化过程中,学习、借鉴过来,并且加入了自身文化元素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

满族秧歌与汉族秧歌的最大不同在于——人物的不同。例如满族秧歌中的“鞑子官”实际上是秧歌队的头,而“克里吐”则是另一个人神兼备的神物;此外,在满族秧歌队中还有一个丑角,用老满族的话说就叫做“以丑为美,以丑见长”,也有的说:“扭秧歌,丑来逗,没有丑就没有逗”、“扭秧歌,没有丑,不如调头回家走”。从这些民间艺人的口头禅中我们可以得知,丑角在满族秧歌里所具有的重要性。也就是说,丑角的作用在于活泼秧歌队伍,并且在其中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

除了这个丑角以外,满族秧歌还有如下几个鲜明的民族特点:一是以礼见长。通常秧歌队伍必须边扭边走,每到一户都要拜茶桌,如果两支秧歌队在一地相遇时,必须要相互见礼,其中的礼节多达30余种,因该说这和满族人民日常生活中讲礼貌、重礼节的民间习俗是分不开的。

二是动作火爆。由于地域的原因,满族人生性豁达、开朗,因此舞蹈的动作幅度也相对较大。再有,由于满族秧歌深受萨满舞中诸如跳腰铃等遗风的影响,因而其舞蹈中腰部的扭动幅度就比较大,其它一些舞姿的动作也比别人粗犷。在旧时,满族人信奉萨满教,在萨满教的祭天、祭祖等宗教仪式中,焚香、跳神是非常重要的内容,香又分为太平香与还愿香,香烟缭绕之际,萨满手抓单鼓,身系腰铃,以舞祭天。

在这些宗教祭祀舞蹈当中,不少都是被吸收过来并改造了的满族民间舞蹈,再加上萨满本身又多是专业的民间舞蹈艺人,他们又常常将宗教仪式上的舞蹈带回到民间,与民间舞蹈相互融合,相互推动,所以萨满在舞蹈的风格、技巧等方面对满族民间舞蹈艺术作出了很大贡献。再有,满族妇女均为“天足”,所以她们扭起来的时候也是很火爆的;舞蹈中男子所用的道具扇子及其姿势也能给人一种强健、刚毅的感觉。

三是赋予舞蹈浓郁的历史属性。在满族秧歌(“鞑子秧歌”)中我们常常能看到舞者模仿骏马奔驰、雄鹰盘旋,或战争排兵布阵(俗称“走阵”)等的内容,这些内容使得满族秧歌与汉族秧歌呈现出了迥然不同的民族个性与特征,加之满族秧歌中所保留的对满族先民早期渔猎生活、风土人情、神话传说等的模仿内容,使得满族秧歌同时还被赋予了记录历史,再现民族风情的等的独特作用与使命。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