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当前位置:汉程网 >民俗 >传统节日 >春节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按照四川汉族传统春节习俗,从腊八庆丰日开始,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扫年、送灶。除夕团年,正月初一会),到正月十六游百病止,都属于过年期间的活动。

春节来历

玉皇大帝特派灶神菩萨长驻凡间了解民情,每月逢三(初三、十三、二十三)上天回察。有年冬月二十三日那天,灶神向玉皇禀报说:“凡间百姓终年辛苦劳累,不得歇息,吃的是粗茶淡饭,长期下去,把人们累垮了,会影响大王的贡税的。”

  玉皇叫群臣快献良策,太白金星奏说:“派钠陀祖师下凡,给百姓吃些疯人药,让他们发起疯来,自然就会休息。”玉皇便命钠陀祖师下凡,照此办理。腊月初八早上,袖陀祖师下到凡间,偷偷地在百姓们的锅里撒下疯人药,药一下锅就变成了大豆、豌豆、白豆、花生、蒜苗、豆腐和肉颗颗,百姓们吃了,一个两个果真地“疯”了。女的缝衣服、绣花鞋,男的杀猪、宰羊吃,都不愿下地干活,过了腊月二十四日,疯人药药性大发,人们更是请东家人吃饭、邀西家客喝酒。到了腊月三十日中午,家家户户都是一家围桌而坐,大吃大喝起来。从正月初一起,男女老少,不仅光吃好的,而且还穿得花花绿绿地到处去耍;有的还画着花脸,敲锣打鼓又扭又唱地四处游街;有的还带着礼品,八方去送礼拜年。

  正月十三日,灶神上天奏道:“玉皇,不好了,凡间百姓光吃光耍,一样活路都不干,这样下去,如何得了!”玉皇闻奏十分惊诧,又命群臣再献良策。太白金星又奏:“若要治好百姓的疯病,可命药王菩萨设法。”玉皇即命药王菩萨下凡治理。

  就这样年复一年地延续下来,逐渐形成了过年的习俗。

春节的习俗

除夕守岁

  我国农历腊月最后一天的晚上(即腊月二十九或三十晚上)称’‘除夕”。又称“除日”、“除夜”、“岁除”、“岁暮”、“暮岁”、“岁尽”,民间俗称“过大年”。除夕早上,各家各户都要忙着做年饭,宰鸡、剖鱼、蒸肉、炒菜,忙个不停。人夜,家家户户举家聚餐,俗称“吃年饭”,又称“团年”。丰盛佳肴摆满一桌,务必使之有余,菜肴中必有鸡(谐音吉)、鱼(谐音余),以祈“吉利有余”;有的地方还要凑满十二样菜,取“月月红”之意。举家大小围桌而坐,相互敬酒,互祝来年万事如意。近几年来,为避筹办年饭之劳苦,许多家庭皆举家至餐厅酒家“团年”,此风大有方兴未艾之势。

  除夕夜于吃团年饭之后,民间都有守岁的习惯,一家老少,欢聚一堂,围坐谈心,笑声朗朗,喜度岁末。民间习俗,是夜,家中大人要给小孩“压岁钱”,用红纸封好,一个小孩一包,并传授给小孩各种禁忌,望勿违犯,初一要讲吉利话。一些地方,还要在灶内“悟火种”(即将一个大树疙莞埋在灶中慢烧),以便次日“见红”。

  近年来,随着电视的普及,四川城镇和较多的乡村的人家以看电视代替了守岁,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成了人们除夕夜被十分关注的“节目”,人们吃着糖果看晚会,欢声笑语溢于户外。一待午夜新年钟声敲响,随着一声欢呼,鞭炮齐鸣,烟花齐放,霎时天空绚丽多彩、光亮如昼,欢快的情绪达到高潮。

祭祖、烧“子时香”

  正月初一,旧时,四川民间迎新年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团年”之后到附近庙宇争烧“子时香”、“烧头香”(即子夜第一炫香),并求签占卜,祈求新的一年里交好运。比肩接踵的人群,‘首尾相衔的轿车,络绎数里。有的庙宇仅于除夕夜就接纳香客十余万众。有的在除夕黄昏时分祭天地祖宗,于祖宗牌位前供上各种果品、菜肴,点燃香蜡、燃烧钱纸,举家跪拜。现今,如是者渐已稀少,在城市已不复见。

贴春联、吃汤圆

  初一大清早打开大门,就要在大门启缝处贴上红纸写的“开门大吉”的春贴,以求吉利。门启后,各家各户的家长按“皇历”(历书)所说的本年吉利的方向(喜神方向)走去,焚烧香蜡纸,俗称“出行”,并在对门墙上贴用红纸写的“出行大吉”、“对我生财”等春贴。然后吃早饭,早餐仍传承着吃汤圆的习俗,寓阖家团圆、甜美之意;有的也吃挂面,寓福寿绵长之意。除夕和大年初一吃的汤圆俗称“元宝”。

说春

  旧时,四川地区大年初一还有“说春”和“送财神”的习俗。这天,由讨口子(乞丐)或一些无业流浪者扮成“春官”或“财神”,挨家挨户送用红纸印有“春牛图”的财神像,说几句押韵的吉利话,插科打浑,以讨喜钱;有些地方还有人肩挑劈柴,手执扫帚,沿门送柴(财),为讨吉利,都要购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此二俗已逐渐消亡。

  春节贴春联、贴窗花、贴福、拜年、赠送贺年片等习俗,与国内其他地方无异。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