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当前位置:汉程网 >民俗 >传统节日 >春节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作者:*萌萌哒*

1、图吉利:所谓年年有鱼(余),吉庆有鱼(余)。

2、图好吃:煎炸烹煮均可,味道鲜美,众口可调。

3、富营养:大多数鱼类脂肪低,蛋白质高,且含多种维生素与微量元素。

4、较清淡:因脂肪较底,比猪牛羊肉清淡。

5、任挑选:食鱼种类繁多。价格差距较大,可根据各自经济条件,任意选择;也可根据口味选择,根据烹饪要求选择。

6、利病人:除痛风等少数疾病外,大多数慢性病人,吃鱼都有益。有的鱼还可治疗某种疾病。

春节为何兴吃鱼pA.jpg

天津人的食鱼文化

  天津人爱吃鱼,这在很古就有记载。天津人管咸、淡水产称为海、河两鲜。应时到节吃海货叫尝鲜。如果家里缺钱,“当当吃海货,不算不会过”。天津人爱吃鱼,世代相传,呈现出独特的食鱼文化。

战国陶器“鱼鸟纹壶”

  1956年在东郊(今东丽区)张贵庄,掘出33座战国墓,出土33件陶器。这是天津考古的重大发现。不仅把天津的历史前推了2000年,还印证了天津人战国时代就以渔为生,喜欢吃鱼。其中的“鱼鸟纹壶”可以说是一件美器,最有特点的是在壶的腹、颈之间,刻画三圈带状排列的图案。居上为斜方格纹;中部是五只欲展双翅的大鸟;下边刻七条游弋的鲤鱼。斜格纹象征鱼网;大鸟尖嘴长足,好似鱼鹰;鲤鱼肥腴,“秀色可餐”。

  战国时代的天津古迹,不只张贵庄一处。在南郊(今津南区)巨葛庄方圆十里就有9处。比现今的自然村还密集。可谓“炊烟相望,鸡犬相闻”。这些古村落,出土最多的生产工具是鱼网坠。两千多年前的鱼网不易保留下来,网坠是泥土成形烧制的,现在还挺结实。一般为扁平长方形或椭圆形,两端带凹糟。有的侧面也有两条凹槽,便于勒紧网绳。有的用破碎的陶片磨制、穿孔制成。说明战国时代天津的经济生活主要是捕鱼,人们最多的吃食就是鱼。

唐代泥塑“人面鱼身俑”

  在军粮城的刘台、唐洼和白沙岭,发现有唐代的“土城”和古遗址、古墓葬。1957年发现的石棺墓尤为珍贵。石棺由6块大理石板合成,石面刻有“青龙”图案。出土文物有青瓷壶,仆侍俑、胡俑、武士俑、舞乐俑以及陶马、驼、羊、猪和生活用具陶灶、磨、碾、碓等。其中有一件外地少见的泥塑:米黄色,质地坚硬,通体雕作鱼形。脊背向上,腹侧双鳍,鱼尾摆动有力,仅鱼头改作人面形,考古称为“人面鱼身俑”。总体造型同国内外“鱼美人”或“美人鱼”迥异,是天津特色食鱼文化的代表作。

  乾隆“御膳”天津面鱼 天津吃鱼的掌故,首推戴愚庵撰:“乾隆吃面鱼。”这是《沽水旧闻》中的一折。 话说乾隆皇帝下江南,路过天津,驻跸海河楼、水西庄和柳墅行宫。有一次想观海,就住在大沽造船所。那一天,他没带一个随侍,微服出游,信步来到海边。眼见晴日当空,海波万里,非常高兴。忽见一渔夫乘舟登岸。乾隆皇帝纳闷:这么好的天气,为什么不抓紧打鱼,回岸干什么?问其原委。渔夫说:“您看天上的日头,周围有三道光,马上要下雨了。您也跟我回家避避雨吧。”二人刚进茅舍,雷雨大作,日以继夜。渔夫款待客人,把刚捕的面条鱼,裹上面烹炸。这鱼外观黄澄澄,内里白嫩嫩,清香扑鼻。乾隆从来没吃过这种面条鱼,既当菜,又当饭,吃了一大盘子。连声称赞:“好鲜,好香,好吃。”转天,雨过天晴。乾隆脱下内衬龙袍做奖赏,渔夫立即叩首谢恩。乾隆念其诚厚,还御赐“渔滨逸叟”匾文。渔夫姓郑,无名,排行老大,人称郑大。日后,人们改呼“龙袍郑”。郑大为乾隆做的“御膳”天津面鱼也名扬天下。现今海鲜酒楼畅销的天津名菜“软炸银鱼”,就是当年乾隆皇上吃的“天津面鱼”。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