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当前位置:汉程网 >民俗 >民俗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冬至吃饺子,这一习俗是怎么来的?

“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 这句民谚在我国广为流传,生动地体现了冬至吃饺子这一习俗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每年冬至,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的许多家庭,都会围坐在一起,包着饺子,享受着这份温暖的冬日美食。那么,冬至吃饺子这一习俗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传说,冬至吃饺子与医圣张仲景有着密切的关系。张仲景是东汉时期的著名医学家,他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心怀百姓。在他担任长沙太守期间,坚持为百姓治病,深受民众的爱戴。后来,张仲景辞官回乡,正值冬季,他看到家乡的百姓们饥寒交迫,很多人的耳朵都被冻伤了。张仲景心中十分不忍,于是决定为百姓们医治冻疮。

他叫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 “祛寒娇耳汤” 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 “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 “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 “娇耳”,喝了 “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

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人们称这种食物为 “饺耳”、“饺子” 或偏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

这个传说虽然带有一定的神话色彩,但却反映了人们对张仲景的敬仰和怀念之情,也体现了饺子在冬季具有驱寒保暖的作用。从医学角度来看,羊肉、辣椒等食材确实具有温热散寒的功效,而饺子的形状也像耳朵,在寒冷的冬天吃饺子,寓意着保护耳朵,免受冻伤。

除了传说之外,冬至吃饺子这一习俗也与我国的传统文化和节气特点密切相关。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天最短,夜晚最长。过了冬至,太阳直射点逐渐北移,白天会一天天变长。

在古代,冬至被视为一个重要的节日,有 “冬至大如年” 的说法。人们在这一天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祭祀祖先,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平安。而饺子作为一种传统的美食,也成为了冬至节日餐桌上的重要组成部分。饺子的形状像元宝,寓意着财富和好运;饺子的馅料丰富多样,象征着生活的丰富多彩。在冬至吃饺子,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还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此外,饺子的制作过程也充满了家庭的温暖和团圆的氛围。在冬至这一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有的擀皮,有的包饺子,一边聊天一边忙碌着。这种场景让人感受到了家庭的和睦与幸福,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饺子煮熟后,一家人共同分享,热气腾腾的饺子不仅温暖了身体,也温暖了心灵。

随着时代的发展,冬至吃饺子的习俗也在不断地演变和传承。如今,人们可以在超市里买到各种口味的速冻饺子,方便快捷。但是,仍然有很多家庭会选择在冬至这一天自己动手包饺子,感受传统习俗的魅力。同时,一些地方还会举办饺子文化节等活动,推广饺子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一传统美食。

总之,冬至吃饺子这一习俗源远流长,它不仅是一种美食享受,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它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祖先的敬仰和怀念,以及对家庭团圆的珍视。在这个寒冷的冬天,让我们一起品尝美味的饺子,感受传统文化的温暖和力量。

(责任编辑:梦梵)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