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当前位置:汉程网 >民俗 >民俗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作者:林林

中国民间的丧葬习俗众多,分别有土葬、火葬、悬棺葬、树葬、天葬、

土葬
土葬是我国产生最早、流传时间最长、使用范围最广、涉及民族最多、最为普遍的一种丧葬民俗。
当代我国政策允许实施土葬的十个少数民族:维吾尔族、回族、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
土葬的基本原则:入土为安
土葬产生原因:
(1)人类生存意识引起的原始生态环境保护行为产生土葬
人类丧葬民俗起源于对动物行为的模仿
动物行为属于自然本能
人对动物的模仿属于文化行为
(2)人性的发展,人伦情感关系进化产生土葬
“死而弃之沟壑,人之情不忍为,故有葬死之义。葬者,藏也。”
———《吕氏春秋》卷10
“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沟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嘬之,其颡有泚,睨而不视。夫泚也,非为人泚,中心达于面目,盖返归蔂梩而掩之,掩之诚是也”
———《孟子·滕文公上》
(3)灵魂信仰与农业社会“以土为本”的观念
意识相结合产生土葬
植物采摘及种植生产形成“重土”意识:植物生命来自泥土;有地则生,无地则死。

《礼记·祭义》:“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
(4)儒家孝道伦理维系着土葬习俗的长期盛行
《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朱熹《朱子大全》卷92:“葬之言藏也……使其形体全而灵魂得安,则其子孙盛而祭祀不绝,此自然之理也。”

火葬
产生时间: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
流行区域:西北地区
《墨子·节葬下》:“秦之西有仪渠之国者,其亲戚死,聚柴薪而焚之,熏上,谓之登遐。”
《荀子·大略篇》:“氐羌之虏也,不忧其系垒也,而忧其死不焚也。”
火葬习俗受宗教灵魂观念支配
我国传统丧葬涉及火葬的民族:羌族、彝族、怒族、拉祜族、普米族、哈尼族、纳西族、瑶族等等。(现代葬法多以土葬为主)
汉族视火葬为异端,火葬焚尸被认为是有悖孝道伦理的恶俗。
反常现象:
宋辽金元时期,长期实施土葬习俗的广大汉民族地区,火葬方式普遍流行,大有取代土葬习俗的发展趋势。
原因:
(1)受佛教焚尸葬俗影响而火葬
洪迈《容斋读书笔记》卷13:“自释氏火化之说起,于是死而焚尸者,所在皆然。”
(2)贫困之家无力承担土葬费用而实施火葬
《宋史》卷125:“贫下之家,送葬之具,唯务从简,是以从来率以火化为便,相习成风,势难遽革。”
(3)受少数民族葬俗影响而火葬
王禹偁《东都事略》卷3:“近代以来,遵用夷法,率多火葬。”


明、清政府对火葬习俗的取缔禁绝:
《大明律·礼律》:“其从尊长遗言将尸烧化乃弃置水中者,杖一百。”
《大明律·刑律》:“子孙毁弃祖父母,父母尸者,斩。

点击查看全文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