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族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中最原始的文化。在原始古朴的怒族,因狩猎而产生了狩神歌,怒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不仅继承发展这种民族传统习俗,而且把猎神歌变成了一种内容丰富的民族文化。那么,大家就随小编一起了解一下怒族人民的口传文化,猎神歌吧。
怒族是居住在我国西南边陲占老民族之一。分布于东至大理、丽江,北至西藏的察隅县、迪庆州的维西、西南至缅甸盂弄,以怒江傈傈族自治州为中心的横断山脉广阔的高山深谷中,有25965人口,他们自称怒苏、阿怒、阿浓、若柔,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文字。
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支。方言差别很大,长期与汉、傈僳、白、藏等民族共同聚居在一个区域里,能操汉语、傈僳语、白族语、藏语等。怒族人民勤劳、淳朴善良,他们用聪明才智和勤劳勇敢的双手开发了怒江。千百年来,怒族人民在与长期生活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物质文化的同时还创造了丰富的口承文学。
怒族猎手们出猎之前和获得猎物的时候,总是按照规矩,虔诚地拜祭女猎神。那么,为什么怒族人在狩猎前首先向猎神进行祭猎神呢?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过去在怒族看来,飞禽走兽等被一种无形的神主宰着支配着猎人的得与失。当时,对于处于女权时代的女性往往是人们崇拜和赞美的对象,支配得失的灵性自然也会附在女性身上。
他们认为,森林里的所有飞禽走兽都属于山神、诸神的家畜,这些猎神管制着一切野兽。谁要获取它,谁就要向她们祈求,就得用酒肉或其它供品与她们进行交换,否则,猎神就会发怒,就会把灾祸降于人们,也谈不上获取猎物了。因此,为了获取猎物避免猎手受伤害必须祭猎神。
二是在怒族人在狩猎中,随着时问的推移野兽已逐步减少,有时猎人收获多,有时收获少,有时一无所获,这就直接威胁着怒族的生存,而要获取猎物的多与少,一切都由猎神主宰。为了能多得到猎物的恩赐,给予猎神所好,感激她们的恩典,就必须在出猎前要进行祭猎神,并以同等的供品与措神进行交换。
三是在狩猎中,要猎取猛兽,必然会遇到各种风险、伤害甚至送掉性命。如果没有严密的防护措施和高度的警觉以及好的弓箭就会被猛兽吞食的危险。因此,为了封住猛兽的嘴,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就必须在出猎前进行祭猎神,祈求猎神不要伤害自己。
为了使这狩猎的经验和技术一代一代传授下去.为了更多地猎获野兽,不仅言传声教,而且通过民间艺人的口传形式,艺术加工,便形成了猎神歌。这就是怒族猎神崇拜与猎神歌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怒族猎神歌是猎手们在猎到羚牛时吟唱的一支赞美女猎神的歌,它用朴实的语言,塑造了一个结实而勤劳的女猎神即怒族的妇女形象,歌颂了祖国边陲的壮丽江山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从总体来看,《猎神歌》结构完整严谨,内容极其丰富,语言简洁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它以不拘一格的诗歌生动活泼地反映出古代怒族人民的狩猎生活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