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当前位置:汉程网 >民俗 >民俗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仡佬族的“敬雀节”的由来仡佬族"敬雀节"的故事

作者:林林

3月9日,2016石阡尧上仡佬族“敬雀节”现场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据悉,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一是仡佬族传统的“敬雀节”节日,这一节日流传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当地的仡佬族人过着非常平定、自在的生活,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扰乱了整个村寨的平静,仡佬先民部落内部发生了一次严重的瘟疫,四处寻医问药无果,先民纷纷染病身亡。在整个村寨即将面临灭顶之灾的时候,在二月初一这一天,一只神鹰叼来一棵仙草,放在一仡家的堂屋的桌子上,这家病得轻的人觉得奇怪,就试着吃了一点,立觉病体轻松,就将这棵仙草分给寨内病人吃,结果病的人都好了。因为神鹰为他们送来了灵丹妙药,在危难之际挽救了整个村的村民。从此,为了纪念挽救他们于危难之中的神鹰,将它作为图腾,并世代传承下来。从此,仡佬族人把每年的二月初一定为“敬雀节”。现已被列为贵州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敬雀节是石阡仡佬族世代流传下来的一种综合性的民俗活动,现仅幸存于贵州省石阡县坪山乡佛顶山下的尧上仡佬民族村寨。仡佬敬雀节也叫敬鹰节,古称禁脚节,活动时间是古历的二月初一。曾流行于今石阡县共18个乡镇中的11个仡佬族侗族乡的仡佬山寨,凡仡佬家庭都有在家过此节的习惯,其中尧上仡佬村民每逢鸡年便以宗祠和露天场所,请上佛家、道家班子或戏班来祭祀娱神,开展敬雀节祭祀活动,邻乡邻寨带上自民编的表演节目来参加,参加人员涉及周边邻县和本县18乡镇的民间组织、艺术团体和亲友人群。

据史料载,仡佬族是贵州最古老的民族,源于古代“濮人”。濮人是参加周武王讨纣的八个西南少数民族之一,在古代人口众多,支系纷繁,后来主要集中在中国西南地区。《史记》记载:“濮在楚西南”,“西南夷君长以千数,夜郎最大”。仡佬族先民是夜郎国管辖下的人数较多的民族之一。秦朝在石阡曾设夜郎县。郦道元《水经注》载,夜郎主体居民是“濮人”。商、周及春秋战国时期,濮人又称“卜”或“百濮”。秦汉时期“濮、僚”并称。《华阳国志》记为“夷濮”,《水经·若水注》又有“夷僚”之称。一些典籍又称为“葛僚”“仡僚”等。朱辅在《溪蛮丛笑》里第一次使用“仡佬”一词。所以,仡佬是先后由商周时期的“濮”人和战国时期的“僚”人发展而来。汉代时僚人已是夜郎国的主体居民,唐初僚人中的部分发展为单一的民族——仡佬族。史料又载,早在秦嬴政的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置夜郎县于今石阡县境内。过去,石阡、务川等地的仡佬族还有木仡佬、花仡佬、红仡佬、水仡佬、打铁仡佬、打牙仡佬之分。1953年贵州各地仡佬族代表经协商并报国务院同意,统一称为仡佬族。

在石阡境内的仡佬人中广泛传说,早在洪荒之年,洪水淹没西南大地,得一神鹰将漂浮于汪洋之上巨大葫芦里啼哭的男女婴儿救起,才有了仡佬族人的繁衍、生息。后因战乱,仡佬先民濒临灭绝,又幸得一妇女于古历二月初一将漂浮在石阡境内西部一河流上竹筒里的仡佬婴儿救起,才有了仡佬祖先竹王——夜郎王的诞生。

[page]

据尧上老人介绍,早在唐代,仡佬先民就于每年的古历二月初一对神鹰和祖先举行祭祀活动,以求神鹰和祖先的保佑,并表达对神鹰和祖先的纪念和崇拜。此活动世代相传,不仅在活动形式上发展为每逢鸡年举行大祭,其余年岁由各家各户祭祀。而且,在活动内容上从单一的祭祀典礼发展为将各种民间文化活动(毛龙、傩堂戏、木偶戏、薅草锣鼓等)溶为一体的盛大节日活动(以尧上邓氏家谱可上推15辈人的史料为据,尧上仡佬族人敬雀节的历史已超过300年)。同时仡佬族人把对神鹰的敬仰和崇拜演绎为对雀鸟等生灵的保护,以求风调雨顺、丰收吉祥,进而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石阡仡佬敬雀节以十二生肖为准,每十二年(鸡年)为一大祭,其余年岁为小祭,其中小祭由各家各户举行,大祭以村寨或同姓家族为单位举行。

在小祭之年的二月初一前日,各家各户准备祭祀用的酒肉,豆腐等祭祀供品和馈赠品并邀请已嫁出的嬢嬢(姑姑)及其姑爷和女儿及女婿齐心准备。二月初一上午由家庭中的长者带领家人和亲戚面对神鹰和祖先烧香化纸以谟拜和许愿(其供品在祭祀结束后只能由长者食用)。下午由长者带领家人到田间地头对大自然中的一切鸟神和生灵烧香化纸以谟拜和许愿,后用供品糍粑粘于树枝上供鸟神享用,以祁求鸟和生灵莫侵害庄稼,确保风调雨顺,丰收吉祥。

每逢鸡年大祭,则以村寨或姓氏为单位,举行盛大祭祀活动,即请来佛教或道教大师于上午对神鹰和祖先进行谟拜和许愿(其中尧上仡佬人在邓氏祠堂顶上神鹰和祖先牌位、摆上祭品由全寨老幼进行谟拜和许愿,其他无祠堂的仡佬村寨则在公共活动场上举行祭祀活动)。下午,由本寨男女和请来的民间艺人共同表演民间文艺和技艺。

节日活动结束时,主人对客人尤其是对小孩,每人赠送一粒红色鸡蛋或一个鸟类吉祥物,以示时时有神保佑、年年丰收有余。

平日里,仡佬人严格保护各类雀鸟,爱护生灵,对外来侵鸟者,坚决反对。

敬雀节活动的主办者是仡佬人,参与者不仅有仡佬族人,还有其它的汉、侗、苗、土家等民族的人们,敬雀节的传承属于自然传承谱系。师传严谨有其规定性,在家族中一辈传一辈,传承人必须履行完本届主持敬雀节所规定的权力和义务。

相传600多年前,有邓姓三兄弟擅长陶瓷手艺,在耕作之余,用祖传的手艺将这里的黏土捏成碗盘盆罐,建成窑子烧制成品销售。凡购瓷器的人都以去“窑上”找邓师傅而形成习惯叫法,“窑”与“尧”谐音,由此而形成永久性地名“尧上”。有一传说说,因当年两条鲤鱼被困池塘之中,善良的仡佬人为使其有水喝,特在鱼嘴前修建一祠堂。因“池塘”和“祠堂”谐音,形成了双鱼双塘的独特景观。如今,邓氏祠堂改为仡佬族民俗陈列馆,收藏着民族服饰、耕种工具等数百件,收集了大量人文自然资料标本,佐证了仡佬族上千年的文化渊源,记载了仡佬人热爱大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生活的历史;也展示了仡佬人追求美好生活,战胜自然灾害的集体智慧。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