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节亦称冬节、交冬。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宫廷和民间历来十分重视,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
《周礼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目的在于祈求与消除国中的疫疾,减少荒年与人民的饥饿与死亡。《史记·孝武本纪》:“其后二岁,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推历者以本统。天子亲至泰山,以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日祠上帝明堂,每修封禅。”
《后汉书礼仪》:“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还要挑选“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黄钟之律”,以示庆贺。
唐宋时,以冬至和岁首并重。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
《清嘉录》则直言:“冬至大如年”,汉人自古冬至需拜天祭祖,国内部分地区一直延续着此习俗。
按农历历法,全年二十四节气中有八个标志阴阳四时始末的节令,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旧时,每逢此八个节令,都要举行祭祀、游乐活动。冬至后阴气达到极点,阳气开始上升,古人认为这是上天赐予的福祉,所以把它定为一年节令的开端。良辰吉日,故然要举行庆典。
先秦以冬至为岁首,君王每逢冬至便不再过问国政,百姓也可以在家听五天音乐。汉朝时称“冬至”为“日至”,官场要举行贺节之仪,并放假休息,民间要给父母尊长拜节。唐朝时,“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飨祀先祖”。《乾淳岁时记》说宋朝“冬至三日之内,店肆皆罢市,垂帘饮博,谓之做节”。《豹隐纪谈》中说:“吴门风俗多重至节,谓曰肥冬瘦年,互送节礼”。《帝京岁时纪脚记载: “长至,南效大祀,次旦百官进表朝贺,为国大典。绅耆庶士,奔走往来,家置一簿,题名满幅,传自正统己巳之变,此礼顿废。然在京仕宦流寓极多,尚皆拜贺。预日为冬夜,祀祖羹饭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