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重阳节的习俗有登高远眺、赏菊花、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因此,重阳节也叫“登高节”、“茱萸节”、“菊花节”。到了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庆祝,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到了清代,这种风俗依旧盛行。
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一些地方把夏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
1989年,我国政府将农历九月初九正式定为“中国老人节”、“敬老节”,重阳节又成为一个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节日。2012年12月28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进一步在法律上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作为老年节。
那么,为什么将重阳节定为敬老节呢?在中国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又为“极数”,指天之高为“九重”。九月初九,日与月皆逢九,是双九,故曰“重九”,同时又是两个阳数合在一起,故称“重阳”,所以这一天为重阳日。因为“九九”重阳与“久久”谐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因此,重阳节寓意深远,自古以来,人们就对重阳节怀有特殊的感情。 中国政府在1989年将每年的这一天定为“老人节”、“敬老节”。
习俗
汉代《西京杂记》中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自古以来,庆祝重阳节一般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秋日之景是历代文艺青年钟爱的题材,陶渊明认为秋和春都是一年中的好时节,有感而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超然于物外的诗句;杜甫《登高》中描写的秋色则气势磅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杨万里笔下的秋色风姿绰约“西风尽有东风手,柿叶枫林别样春”;而杜牧《山行》中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更是传颂至今。
登高赏秋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深秋之际,漫山红遍,层林尽染,正是登高望远的好时节。
重阳登高习俗古已有之,从李白的“乐游原上清秋节”、王维的“遥望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等诗句中已可窥见重阳登高的风貌。
为什么古人偏要定在九月九日登高呢?有一种说法认为,重九是一“阳”登勤之日,地气上升,天气下降,古人为了避免接触不正之气,登高以避邪气。重阳是在霜降后、即将冬藏时具有仪式感的秋游,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阳“辞青”之说。
饮酒食菊
秋天的色彩斑斓,晕染在菊花的五颜六色里;秋天的万种风情,绽放在菊花的千姿百态中。
“轻肌弱骨散幽葩,更将金蕊泛流霞”,重阳前后,恰是菊花绽放的季节,菊花与重阳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起源是因为“吃”——民以食为天嘛。
屈原《离骚》有“朝饮木兰之堕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意识是早上喝木兰花中的露水,晚上吃菊花的花瓣,在当代人看来,这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生活啊!
其实,不用等待现代人来评价,三国时期的魏国大将钟会就已经在《菊花赋》中把菊花称作是“神仙食也”。苏轼一生坚持食用菊花,春食菊苗,夏食菊叶,秋食菊花,冬食菊根,吃完后还和王安石闹过“菊花瓣风波”。
号称“林逋七世孙”的南宋人林洪,著有闽南食谱《山家清供》一书,里面记载了很多种菊花的吃法,有油炸、做汤、生吃,等等。明代高濂《遵生八笺》亦记有食用菊花的油煎法和凉拌法。油煎法需要拌上山药粉一起炸,凉拌法是直接用水焯一下,然后放佐料即可。
当吃菊花广泛普及之后,就有人开始琢磨着用菊花酿酒了。据考,菊花酒在汉魏时期就已盛行。东晋葛洪《西京杂记》记载:“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为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当时无论皇宫中还是普通百姓,重阳之际都要饮上几杯菊花酒,因为“饮菊花酒,令人长寿”。
孝敬父母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也是我国的老人节。也许你早已精心购置了一份礼物,也许你为父母准备了一席团圆家宴,让敬老爱老的真情在一粥一饭间流淌。
从气候上来说,九月九正值晚秋,秋高气爽。此时登高远望,活动筋骨是最合适不过的。此时,你可以挽起父母的手,一起去看层林尽染的秋色。你也可以带着父母去公园观赏菊展,聆听秋天的花语。
在家宴上举起菊花酒,一杯敬明天,一杯敬过往,感恩父母的辛劳,给他们送上最美好的祝愿。相信这样的时刻,一定会成为明天的美好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