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周二也就是8月9日,许多情侣期待的七夕节又要到了。七夕节始于汉朝,是流行于中国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相传,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其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后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
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七夕节在当代又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七夕节别名多多
七夕节除了被人们称为乞巧节外,还有许许多多的别称,包括双七、星期、巧夕、女节、兰夜、小儿节与穿针节。你都知道它们的来历吗?
双七:此日月、日皆为七,故称双七,也称重七。
香日:俗传七夕牛女相会,织女要梳妆打扮,涂脂抹粉,以至于满天飘香,故称。
星期:牛郎织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别,一年才能一遇,故称这一日为星期。
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风俗,故称。
女节:七夕节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赛巧等为主要节俗活动,故称女节,亦称女儿节、少女节。
兰夜:农历七月古称“兰月”,故七夕又称“兰夜”。
小儿节:因为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为之,故称之。
穿针节:因为这天有穿针的习俗,故称之。
浙江地区七夕有哪些风俗
现在过七夕节,年轻人有越来越多的新鲜玩法。不过,在旧时或者在乡村,每当七夕节,各地都有有趣且各具色彩的习俗。
杭州:过去每年七夕,萧山坎山镇都会举行“祭星乞巧”活动。庭院中摆放着八仙桌,上面放着精美的花边、时令水果和摆成“心”形的祭酒。姑娘们在祖母的带领下,向天上的牛郎织女敬酒,祈求织女多多给予心灵手巧的本领和美好的未来。接着,女孩子们开始赛巧,每人拿一针一线,看谁穿针引线最快。
台州:温岭石塘镇的石塘、箬山一带,七夕节被称为“石塘小人节”,长辈在七夕当日向七娘妈(织女)为未满16岁的孩子祈愿。三百多年前,石塘、箬山一带的居民从福建迁入,将当时在闽南盛行的七夕供奉玩偶的习俗也带到了这一地区。因该地区相对封闭的地理位置,这一习俗至今仍被民众完好保留。
宁波:旧时妇女于此日采摘槿树叶揉成汁液,放入水中洗头发,相传织女用槿叶汁洗头,故头发乌黑。亦有相约去茄树丛中卧地贴耳听声响,听得锵锵声音者以为织女来临,视为得巧。也有以三条长凳搭桥,两条相接,另一条搁于上端,少女相扶走过凳子,称七女“走仙桥”。
温州:在这一天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女孩对月穿针,以祈求织女能赐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开盒如已结网称为“得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