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就说每年端午节家家户户门前挂艾叶、菖蒲的习俗吧,在我国已经流传了将近两千年。
挂艾草与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就像贴上一道灵符,可以趋利避害。过端午,一般会将艾草绑成一束,然后插在门楣上,或是在门楣两端分别插上一根艾草。
艾草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代表招百福,可使主人身体健康。从我国古代开始就一直是药用植物,针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烧来治病。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已经流传很久,主要也是因为它具备医药功能而来。
艾叶是一味芳香化浊的中药,有较强的驱毒除瘟作用,悬挂艾叶及燃烧艾叶可以杀菌消毒、预防瘟疫流行。艾叶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的功能,临床上多数外用,如艾灸、煎水外洗等,成药方子较少,如伤寒论中的“胶艾汤”等用到了艾叶。
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通常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因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可以斩千邪。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有一段记载“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
而晋代《风土志》中则有“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在我国古代就一直是药用植物,针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烧来治病。
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已经流传很久,主要是它具备医药的功能而来,像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曰“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
端午是入夏后第一个节日,气温上升,正是疾病多发的时期,所以在很多年前人们往往会在家门口挂几株艾草,由于艾草特殊的香味,人们用它来驱病、防蚊、辟邪。
从艾和菖蒲的作用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
端午挂艾叶与菖蒲的由来传说
端午在门上悬挂艾草、菖蒲的习俗,据说来源于这样一个传说。唐朝僖宗年间,黄巢领兵造反,这年五月,黄巢大军兵临邓州城下。黄巢骑马到城外勘察地形,在一个村外的路口,遇见一位年轻妇女,背背包袱,一手拉着一个小孩,另一只手却抱着一位年纪较大的男孩,正慌忙逃路。黄巢以为这个妇女不仁,抽刀欲斩,经询问,方知原来大孩子是妇人大哥的遗孤,小孩子是妇人所亲生,她宁愿让自己的孩子受苦,也不愿让侄儿遭罪,为的是不负大哥托孤之意。黄巢一听,对这位年轻妇人肃然起敬,认为她是天下少有的义妇,于是挥剑砍下路旁艾草菖蒲,让她拿回家去挂在门上,并严令将士:“进军途中,如遇门挂艾蒲者,须加保护。”妇人听了,半信半疑,但她回到城里后,还是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左邻右舍。第二天正是端午节,黄巢的军队攻打邓州城,只见家家户户门上都挂了艾草菖蒲。黄巢果然信守对那位妇人的承诺,领兵离去。从此,端午节挂艾草菖蒲的习俗就流传了下来。
江南许多地方在端午节时还有采药、驱狼等传统。俗话说:“五月端午草,百样都是药”,“端午节前都是草,端午来到都是药”。于是民间有在端午节这天上山采集地椒、野茶、苣苣、蒲公英、匾蓄、刺蓟等药材,以备单方土法治病之用。湖南湘中一带,在端午日偏重于采集久明光、天泡草、苦瓜叶、马齿苋、蒲公英、苦秣菜、金银花等,以便暑天备用,前三种是洗药,能防疮疖及痱子;后几种是吃药,能防痢、消炎、清肺热。还有的此日抓条蛇装入瓶内,日久腐化,涂抹疮疴;有的在田间抓只蛤蟆,在其嘴内塞入一块墨锭后挂起风干,备作药用,故民谚有“蚧蛤蟆躲端午,躲得了今年,躲不了明年”之说。从前一些人烟稀少的地方,常有恶狼出没,小孩及家禽被狼叼走的灾祸时有发生。传说,每逢端午这天狼儿子出“肤花”(天花),死亡率高,成活率低,这样狼就难以大量繁衍。人们也乘狼之危,于端午这天,塞封狼窝,烟熏驱狼,以保人畜平安。另有“洗百病”的习俗。端午节那天,男女老幼前往野外郊游,采集花草,做“斗百草”游戏,晚上回家将花草和水煮开洗澡,清除身上污垢,舒筋活血,以利于身体健康。
在北方的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燕王扫北的故事。相传燕王扫北(史称靖难之役)之时,朱元璋的孙子“建文帝”比较受老百姓的拥护。所以燕王朱棣的军队所到之处,就遭遇了许多不同程度的抵抗。燕王非常气愤,他觉得天下人都有负于自己,于是便下令,军队每攻克一地就要屠城。军队残酷地杀害老百姓,甚至达到了鸡犬不留的惨烈境况。
民间传说,那一年正值五月之初,许多老百姓听说燕王的大军已经追来,纷纷顺着燕王杀来的方向奔逃。然而,一个妇人却迎着燕王的军队走来。她怀里抱着一个稍大一点儿的孩子,手中却牵着一个比较小的孩子。
燕王的手下觉得甚是奇怪,抓了她们来见燕王。燕王心中很纳闷:“大家都往前边拼命地跑,你却迎着我的大军而来,难道你就不怕死吗?你这个人真是奇怪,就是跑也应该抱着小娃娃,为什么却抱着大孩子?这岂不是跑得更慢?”
那妇人见是燕王,就跪下哭诉道:“大王一路杀来,老百姓已是九死一生。大王的军队所到之处,早就血流成河、片瓦不留,地上连个活物也难得看见,所有的村庄都毁了。我们虽然侥幸躲过了昨日,今日也还是难逃一个死字,倒不如早些被大王杀了的好!”
“大王若问这两个孩子,大一点儿的孩子的父母曾有恩于我家,如今他们都被杀死了;这个小的是我的亲生儿子。我就是死了也不能委屈了恩人的孩子,所以才抱着大的、领着小的逃跑。大王要杀就杀吧,省得我们受罪了。”那妇人说着竟呜呜地啼哭起来。
燕王闻听此言心中一震:“这世上还是好人多呀!我要是想得到天下并治理好国家,可不能再这样滥杀无辜了呀……”
“你回去吧……我不杀你了。”燕王沉思片刻,把手一挥。那妇人跪在那里,仍旧不肯起身回去。燕王非常奇怪:“你怎么还不走?”
“我们……我们……就是回去了,还会被大王的士兵追上杀死啊!这么多逃难的人,到那时谁还会认得我们孤儿寡母呢?”
燕王一听觉得有理,环顾四周,看见路旁有一丛艾草,就下令三军:“传我的令,凡是看到哪个人家的门口悬挂有艾草,艾草上系着红布剪裁的葫芦,一律不得擅自进入,违令者杀无赦!”
言毕,燕王转过头又对那妇人说:“听到没?你回到家去,只要在门口挂起艾草,然后用红布剪裁一个葫芦系在艾草上,就不会有人惊扰你们了,快回家去吧!”
那妇人千恩万谢之后带着两个孩子匆匆转回家,并且按照燕王所说的在门口悬挂起艾草和红布葫芦。悬挂艾草和红布葫芦的消息也不胫而走。于是,所有的人家纷纷在门口挂起了艾草和葫芦,大军一路杀来看到家家户户门口都悬挂着艾草,而且上面都系着红布葫芦。燕王的部下辨不清哪些人家是该杀的,哪些人家是不该杀的,再加上燕王已经下令,士兵们也就停止了杀戮。
虽然这只是一个传说,但一直流传到今天。如今的端午节,家家户户包粽子、吃粽子,大门前也悬挂艾草和红布葫芦以求避免灾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