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当前位置:汉程网 >民俗 >民间习俗 >节日习俗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曾经南京有首民谣:“五月五,划龙船,过端午。”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原本是一个夏季驱除瘟疫的节日。这一天,都要划龙舟、吃粽子。有的地方还喝雄黄酒。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习俗。本期小编带大家了解南京端午节的习俗都有什么呢?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

端午节

 南京端午习俗:

 上午挂“艾虎”,正午晒太阳烧大蒜

  端午节光吃粽子就可以了吗?错,老南京一定要再吃粽子锅里煮出来的鸡蛋,据说这个吃法叫“压顶”,可以整个夏天都不生疮;老规矩讲究给婴儿戴上“老虎肚兜”,可不受各种禽兽和毒虫的伤害;正午时,还要“晒端午”,有趣的是,端午习俗贯穿老南京日常生活的一整天,分时段进行,不可搞错。

  天亮插艾驱邪,挂“蒲剑”斩妖

  端午节天一亮,家家户户的门窗上,都要插两棵艾草和两棵草蒲。艾草能避各种邪气,“蒲剑”是“斩妖剑”。传说唐代的魏征梦中斩蛟龙,用的就是草蒲剑。从此以后,各种瘟神恶鬼妖魔邪怪,见了草蒲就害怕。另外,家家要在堂屋当门的屋顶上(一般在第二路桁条)悬挂一张钟馗画像,用以撵鬼辟邪。

  上午挂“艾虎”画符

  房门上挂“艾虎”,老南京们要在房门特别是新生儿的房门上挂“艾虎”。就是用两个空鸡蛋壳粘在一起,蛋壳上粘些毛发,画成虎形,用线系起,下边再系一串用彩纸剪成的“五毒”形象,象征五毒踩在虎的脚下;或用一个独头蒜系以彩色线,下挂一串“五毒”,叫“蒜艾虎”;或用刚收割的新麦秸编成古代武士用的六角金瓜形,下垂七缕彩穗,叫“麦秸艾虎”。这些艾虎挂在房门上,既是节日点缀,又能辟邪。

  画符贴门上,要用红笔黄纸画些辟鬼符咒贴在门上。辟鬼符多种多样,诸如:用红笔在黄纸上画一个“”(音吉)字。传说人死变为鬼,鬼死变,人怕死鬼亦怕死,把这种符贴在门楣的上方,鬼就不敢进家伤人。也有的画“五雷镇宅”符贴在门楣的正上方,妖魔鬼怪见到这种符,就立遭五雷击顶之灾。

  给婴儿戴上“老虎肚兜”,传说真的五毒,见了彩印的花老虎脚下踩着五毒,就会吓跑了,故孩子戴上老虎花肚兜,夏天可不受各种禽兽和毒虫的伤害。

  给孩子挂个香荷包,这也是必不可少的,以各种彩色布做成大椒、茄子、葫芦、菱角、柿子及小逗娘(小布人)等各种造型,内装香草,用彩色线穿成串系在荷包下,统称“香荷包”。端午节把香荷包挂在孩子胸前,能辟邪驱瘴气。也有用彩色绳网袋装一个大蒜和咸鸭蛋,缝在孩子的上肩衣上一可避邪,二可避秽。

  正午晒端午烧大蒜

  正午时晒端午,体弱多病的人要在太阳下晒一会,据说能把身上的邪气晒跑,病晒好。

  鸭蛋、鹅蛋在阳光下晒,单吃粽子可不行,还得吃“粽子煮鸡蛋”。煮粽子的锅里一定要煮鸡蛋,有条件的还要再煮些鸭蛋、鹅蛋。吃过蘸糖的甜粽之后,要再吃蘸盐的熟鸡蛋“压顶”。据说吃五月端粽锅里的煮鸡蛋夏天不生疮,把粽子锅里煮的鸭蛋、鹅蛋放在正午时的阳光下晒一会再吃,整个夏天不头痛。

  烧大蒜吃,五月端午的中午,每家都要把整头的大蒜放在锅膛里烧熟给孩子吃,一个孩子独吃一头,不能分吃。以烧食独头蒜(整头不分瓣)为最好,因“独”谐音“毒”。孩子吃了烧大蒜,夏天不拉痢疾,腹内不长虫。家家必吃苋菜,据说夏天可免腹疼。

  傍晚喝雄黄酒看龙舟赛

  喝雄黄酒,做完各项免灾事宜后,全家在一起喝雄黄酒,并把杯底沉淀的雄黄和成糊状,涂抹在孩子的鼻孔、耳眼和肛门外。传说昆虫都怕雄黄,孩子抹了雄黄,夏季毒虫就不会向体内钻。喝雄黄酒是端午节活动的高潮。这一天还要用银鱼、韭菜、茭白等在锅里炒黑食之,谓之“炒五毒”;或拿黄豆和雄黄同炒,谓之“雄黄豆”,目的在于灭害防病。

  看龙舟竞渡,最后一项节目就是划龙舟了。饭后合家同往夫子庙秦淮河看龙舟竞渡。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汉程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侵权举报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