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间习俗中,五月又被称为“恶月”或“百毒月”,用现代观点解释,此时天气由暖而热,万物生长,枝叶渐茂,但良莠并至,泥沙俱下。在动植物繁殖的大好季节,蚊虫、苍蝇、疫气等亦得滋生。古人给端午节留下很多习俗,赛龙舟、吃粽子之外,还会在家门前挂上艾叶,饮用雄黄酒等。这些习俗蕴含着古人驱毒避瘟、防疫祛病的养生智慧。
那么这些习俗是否真的对人体有益呢?且看人口导报为您逐一分析。
端午习俗饮雄黄酒 不宜饮用防中毒
在端午节饮雄黄酒是民间流传已久的习俗之一。据称雄黄“性寒,味稍苦”,“善能杀百毒、辟百邪、制蛊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传统医学中,雄黄主要是外用于杀虫、解毒,治疗痈肿疔疮、湿疹疥癣、蛇虫咬伤等。
专家表示,雄黄又称鸡冠石,是一种含砷的有毒矿石,其主要化学成分是有毒的二硫化砷,遇热易分解为三氧化二砷,也就是砒霜。因此,中药学上有雄黄忌火煅之说。人如果误服,5~50毫克即可引起急性砷中毒,中毒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或水样大便,便中带血,同时伴有肝、脾、肾功能损害,血压下降和循环衰竭,甚至出现中枢神经系统麻痹、意识模糊、昏迷等。此外,雄黄外用也不宜大面积涂擦及长期持续使用。
因此,不仅不能自制、饮用雄黄酒,就是含有雄黄的药品,也应当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
端午习俗 吃粽子 肠胃不好要忌口
粽子是端午必备的食品,各地皆然。
粽子有食疗作用
包粽子的叶子,北方大多用芦苇叶,南方多用竹叶或荷叶。这些叶子都有很好的药用功能,如:苇叶可以清热生津、除烦止渴;竹叶可以清热除烦、利尿排毒;荷叶能清热利湿、和胃宁神。就连我们司空见惯的糯米,富含B族维生素,能温暖脾胃,补中益气。中医认为,端午节后,便进入了夏季最热的月份。由于苦夏难耐,有些人会有上火、中暑现象发生,而此时常吃粽子,确实是药食同源的解暑良“药”。
然而,糯米黏度高、难以消化,消化功能差的人吃了会肚腹闷胀,有人甚至一吃就“滞”。加上糯米的主要成分是淀粉,热量高,升糖指数高,故糖尿病患者不宜多吃,老人、小孩等消化能力弱的人也不宜多吃。如果在粽子中添加了五花肉、蛋黄等食材,脂肪、蛋白等含量较高,胆结石、胆囊炎和胰腺炎病人,心血管疾病病人,胃肠道疾病病人等亦应少食。
“四个建议”巧吃粽子
专家建议,吃粽子时最好做到以下四点:1.要注意棕子的分量,适当减少主食摄入,且最好选在午餐食用,尽量避免在早、晚餐食用。
2.建议吃粽子时搭配凉拌蔬菜、新鲜水果,帮助肠、胃蠕动,对吃粽子引起的肠胃道消化不良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3.虽然粽子可以冷食,但会比较硬,建议从冰箱拿出来后充分加热,煮热变软后再吃。
4.吃粽以素的糯米、绿豆粽为佳。若自己包粽,可以加一些薏米、香菇、竹笋等来增加纤维含量;用瘦肉代替咸蛋黄及肥肉,减少肥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