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当前位置:汉程网 >民俗 >民间习俗 >节日习俗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惊蛰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仲春即春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二月。因处春季之中,故称仲春。

惊蛰本意为天上开始打雷,蛰伏的小虫子惊醒后也开始活动。惊蛰前动物藏起来不吃不动,到了“惊蛰节”,天上的春雷惊醒蛰居的动物,称为“惊”。故惊蛰时,蛰虫惊醒,天气转暖。《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

懒龙


惊蛰原来叫“启蛰”

二十四节气在中国流传已久,但“惊蛰”最初的名称却并非如此。惊蛰在历史上原本叫做“启蛰”,《夏小正》曰:“正月启蛰”。因与西汉皇帝刘启的名字相同,为了避讳而将“启”改为“惊”。进入唐代以后,“启”字的避讳已无必要,“启蛰”的名称又重新被使用。后来可能因为“惊”更加生动形象,“惊蛰”一名广为流传。

日本、韩国也“惊蛰”

历史上,伴随着中华文化的影响力的加大,同时由于农耕文明在天气方面有很多相同的诉求,因此包括惊蛰在内的二十四节气被中国临近国家接受,并保留下来。早在唐代,韩国、日本等国便都开始使用中国的节气系统,在现今的汉字文化圈中,日本仍然使用“启蛰”这个名称,而现在韩语中“惊蛰”的发音与汉语发音完全相同。

老北京这样做:吃懒龙解春懒?

老北京习俗,惊蛰这天讲究吃“懒龙”。“懒龙”,又名“肉龙”,这绝对是80后幼儿园里最受欢迎的一道主食!做法就是用发面蒸的一条长形卷体,做法儿是把发面擀薄制成长片儿,放上和好的肉馅,然后卷成长条形,盘于笼屉中,蒸熟后切开,一家人分着吃。惊蛰过后,大家要为新的一年奔波了,传说吃了“懒龙”,就可以解除春懒了。好吃的懒龙,您吃了吗?

民间习俗:祭白虎、打小人

古时称老虎为大虫,水浒有位顾大嫂,绰号母大虫,就是母老虎的意思。惊蛰这天,民间流行祭白虎、打小人,二者有内在联系。

1.祭白虎化解是非

在民间传说里,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惊蛰这天出来觅食,开口噬人。犯之则在这年之内,常遭邪恶小人兴波作浪,阻挠你的前程发展,引致百般不顺。大家为了自保,便在惊蛰那天祭白虎。

怎么祭呢?其实就是拜祭用纸绘制的老虎。纸老虎一般为黄色黑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獠牙。拜祭时,需以肥猪血喂之,意思是使其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继而以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张口说人是非。

2.“打小人”驱赶霉运

港剧中常出现“打小人”的场景:一个老年妇女,坐在地上,拿着一只鞋敲打纸做的小人,嘴里还得念念有词,“打你个小人头,打到你有气冇定抖,打到你食亲野都呕……”

这就是广东人在惊蛰这天“打小人”习俗的流变。惊蛰象征二月份的开始,会平地一声雷,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和驱赶霉运的习惯。人们相信,惊蛰一到,不仅害虫出动,小人也开始出来为害。所以过去去庙里打过小人之后,还要撒芝麻、绿豆和茶叶,表示把四方小人驱走,这一年就可以顺顺利利了。

中国人下南洋之后,把这些习俗也带了过去,如今新加坡的华人还保持着惊蛰日打小人的做法。

很多人都将“打小人”神化,其实这纯粹是民间习俗而已,打小人的用意在于透过拍打代表对头人的纸公仔,驱赶身边的小人瘟神,宣泄内心的不满,大部分人去打小人,一般目的是求新一年事事如意以及抒发个人内心的不忿。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汉程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侵权举报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