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当前位置:汉程网 >民俗 >民俗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清明节也叫踏青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超级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大多数人呢都是以扫墓、祭祀、踏青为主,主要区别是在于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节在台州,家家作菁团、菁饼(团为咸,饼为甜)为寒食品,带去扫墓。菁是田野上蒿、艾一类的野生小草,有清香味.清明后开黄色小花。台州民间采之洗净后在开水中氽过捣成泥,拌上糯米粉及小麦粉,即做成团和饼,叫菁团、菁饼。菁团的馅用豆腐干、笋、猪肉、油泡、萝卜等切成小方粒,炒熟后再被包裹;菁饼的馅则是用红糖或用甜豆沙做成。

扫墓又称“墓祭”或“上坟”。时间灵活,一般在清明前后举行,有“前三后四”的说法。据《浙江通志·风俗)和《台州府志》记载,这一天,台州各县民间不分贫富,都在各自的祖先墓前设馔致祭,并插香烧纸,封土于墓,俗称“加坟土”。旧俗民间在墓地插竹挂纸钱;也有压纸于墓场和墓背的,称为“压墓钱”,上过坟后,在坟头上挂彩色幡,表示该坟有下代人照管。

温岭及玉环的闽南籍人在祭墓完毕以后.还将菁团和银钱分给在墓所的邻家儿童,或给以银钱,叫做“散墓资”。解放初还有这种俗例,近年已不作兴。

清明作为节气,只有一天;寒食节一般为三天。台州民间的清明活动,可以延迟到端午节或春花收割前举行。有“清明长长节,做到端午歇”、“清明长长节,做到割麦歇’的说法。其原因.一说是因为“清明”节时,正值青黄不接,旧时民间无力操办祭品,到春麦收成后才赶着“做清明”。另一说法,和戚继光在这一带抗倭有关。据说当年某村中的男子都随戚家军抗倭去了,到清明节时、有人提出要回家过节,戚家军将领为不放松节时防务,就让他们在节后轮流回家去和家人共扫祖坟,直到端午左右,全村人才都过完了清明.抗倭也取得重大胜利。从此相沿下来。

我市各县民间在清明节有插柳簪的习俗,据说是为“驱香九娘”的。认为有保全家康健并使人延年益寿的作用。天台县民谣说:“清明勿插柳,来世呒娘舅;清明勿戴花.来世呒娘家。”又说:“戴个麦,活一百;戴个花,活百八;戴花插柳活八百。”

天台、临海民间在清明这天,家家户户还要买香蛳(即海蛳)吃。据说,清明日吃了海蛳能使人眼睛明亮。俗称这种小海蛳为“亮眼蛳”。所以邻县三门、宁海等地的贩子,往往在节刚期间长途贩海蛳到天台、临海出卖。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