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夜饭几点吃
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是农历除夕(每年最后一天)的最后一餐。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一家相聚,共进晚餐。一年一度的团圆饭表现出中华民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亲密。
年夜饭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几点吃没有一个准确的时间,当你一家人都团聚了,一起望着窗外的烟花,高高兴兴地在一起,就是最好的时候。
年夜饭的来历
我国早在汉代就有除夕吃团圆饭的习俗。旧时,由于生活水平较低,平时做不到饮食丰厚,只有到了过年时才能改善一下,因此对年夜饭的质量和内容要求较高,饭菜要尽可能丰富,一是为了解馋,二是这种充实感预示着来年的丰衣足食。
关于年夜饭来历的传说流传着不少有趣的传说故事。其中,流传的比较广泛的,是一则关于人们齐心协力共同抵御“年”的故事。
相传古时候,有一种头如狮子身如壮牛的凶恶怪兽,到了冬天山中的食物稀少了,便要跑出山来闯进村子,见人伤人,见畜伤畜。因此一到冬天,人人惊恐,村村不安。大伙儿只得搬到远远的地方去逃避“年”的伤害。时间长了,人们发现“年”虽凶猛,却也害怕三样东西:一是鲜红的颜色,二是明亮的火光,三是巨大的声响。于是大家商量,只要家家都具备这三样东西,“年”就一定不敢进村了。
到了冬天,凶恶的“年”快要出山进村侵扰了,村里的人相互约定,家家户户的门上都挂上用红色涂抹的大木板,门口烧着旺旺的火堆,夜里大家都不睡觉,在家里敲敲打打,到处发出巨大的声响。夜深了,“年”窜到村口,只见处处红色,处处光亮,兼之巨响遍传,十分害怕,赶快掉头躲进山里,从此不再出来危害村民和牲口了。第二天清早,全村的人聚在一起,为驱逐凶兽获得的胜利互相祝贺道喜。这是一个多么不易得来的日子!
每到冬天,人们总是忘不了往年防御“年”进村侵袭的日子,家家户户照样挂上红色木板,点着火堆,通宵敲敲打打,第二天便也相互道喜,欢庆平安。这样代代相传,“过年”的习俗就形成了,为了庆祝过年,过年吃年夜饭的习俗也就流传下来了。
在古代,人们认为年夜饭还有逐疫、驱邪、健身的作用。因此,年夜饭的特点是全家大团圆的宴会,无论男女老幼都要参加,为了这个团圆,外出的家人或子女都要赶在除夕前返回家来,如果没能及时赶回来,餐桌上要给未归人留一个空位,摆一双筷,表示全家团聚。
年夜饭几点吃
年夜饭食谱
1、馄饨
新年吃馄饨取其开初之意。传说盘古氏开天辟地,使“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结束了混沌状态,才有了宇宙四方。再则取“馄饨”与“浑囤”的谐音,意思是粮食满囤。
2、饺子
是中国的传统食品之一。也称作扁食或煮饽饽。古来只有馄饨而无饺子。后来将馄饨做成新月形就成饺子了。在唐代吃饺子的习惯已经传到中国的边远地区了。除夕夜,十二点钟声一敲响,就开始吃饺子,因此时正是子时,取其新旧交替,子时来临之意。
3、长面
也叫长寿面,新年吃它,预祝寿长百年。古代的一切面食都叫做饼,所以汤面起初也叫汤饼,开始的面片不是擀成或压成的,而是将和好的面,用手往锅里撕片片,和北方吃的“乌鸦头”、“猴耳子”等的做法差不多。到唐代以后开始用案板擀面,才逐渐有了长面、短面、干面、素面、荤面、挂面……
4、年糕
春节食年糕的风俗,兴于宋代,盛于明代。吃年糕,由“年年(粘粘)高(糕)”的吉祥如意之意,演绎为年年高升之意。
5、鱼
春节吃鱼可是有讲究的,预示着年年有余,所以春节吃鱼是过年的一项习俗。
吃年夜饭的讲究
1、年夜饭上一盘鱼大家都约定约成的不动一下筷子,图一个年年有鱼(余)的好彩头。
2、过年成年人还不宜喝汤,意思是成年人总在外面奔波,外面汤汤水水的总不好。
3、一盘冬笋炒肉象征着“节节高”,大家爱吃不爱吃都要吃一点。主要用黄花菜、豆腐干、冬笋、香菇、肉丝等炒成的“和气菜”端上了一后,大家也都要象征性地吃一点,尤其是兄弟姐妹、婆媳妯俚,仿佛吃了这道“和气菜”来年大家一切都和和气气起来。
4、到了晚上10点多钟,该是接灶神的时候,大人们便来到贴着“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厨房灶边,象征性地放一挂鞭炮,算是接了灶神。
5、吃饭期间讲话的内容也有许多的说法,不能哭,不能吵架,吃完了不能说“饱”,要说“充实”,饺子在煮的过程中破了还不能说“破”,要说饺子煮“挣”了,含有挣钱的意思,不要谈论什么死亡生病等话题等等。这里教大家一招,过年期间一切事情都以说吉祥话办吉利事为准,总是不会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