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当前位置:汉程网 >民俗 >民俗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作者:邓结

“鲁日该勒”是一种以呼号为节奏,多由女子参加边呼边跳的民间舞蹈形式。它广泛地流传于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和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郊区等达斡尔族聚居的城镇乡村,深为达斡尔族人民(尤其是妇女)所喜爱。逢年过节、婚嫁吉日或劳动之暇,人们都要欢聚一堂舞不息。

一年一度的春节是达斡尔族热闹、最欢快、最盛大的节日,腊月三十那天人间要祭祖扫墓,晚上燃放爆竹,并在神位前点蜡烧香。热情好客的主人邀请亲朋好友聚集一处,饮酒抒怀。妇女则精心梳妆后纷纷去参加“鲁日该勒”歌舞晚会。她们一个个身着色彩鲜艳的绸缎长袍,足穿绣花鞋,头上戴着美丽的花朵,把自已打扮得容光焕发,就连八十高龄的老奶奶也穿上最漂亮的长袍,在儿孙的搀扶下兴致勃勃地前去赴会。晚会多在房屋宽敞的人家举行,炕上炕下,屋里屋外到处挤满了跳舞和围观的人们。晚会开始多由德高望重的长者成对起舞,接着善舞者邀请对手,首先拉着手,悠摆臂膀唱着曲调悠扬的传统民歌,唱过一、二首后,便转入边呼号边跳舞的段落。呼号声此起彼伏,步履快,随着急促的呼号和不断更新动作,形成炽热欢腾的竞舞场面。此时如若一方没跟上变化的动作或呼号,就算给对手。男子和孩子们多为观看助兴,很少下场跳舞。关于鲁日该勒的来源,在达斡尔族民间流传着几种不同的传说。相传有个远嫁他乡的年轻媳妇常常思念故乡和亲人,每当看见在空中自由翱翔的雄鹰,心中就十分羡慕,幻想着自己也能插翅而飞去探望久别的亲人,于是她就模仿鹰的神态和鸣叫声,挥动臂膀跳起舞来,以后就形成“鲁日该勒”的舞蹈动作。

达斡尔人是极其崇拜山鹰的,早年民间传说鹰是神鸟,它威力无比,能用右边的翅膀遮住月亮。鹰还是达斡尔人狩猎的得力助手,很早以来,他们就把勇敢敏捷的山鹰训练成猎鹰,用来捕捉禽兽,至今骑马放马放鹰仍是达斡尔人异常快乐的事情。在达斡尔歌舞里都有赞美鹰的内容。

达斡尔族由于居住分散,形成布特哈、齐齐哈尔和新疆三种土语,“鲁日该勒”也因此有几种不同的称谓,如“鲁日该勒”、“哈库麦”、“罕伯舞”等,但多数人认为应称作“鲁日该勒”。一些本地同志还强调指出,有人译作“罕伯舞”是不确切的,因为“罕伯”只是舞蹈中的一名呼号词。关于“鲁日该勒”的含义,一般多解释为“跳个舞”,现已成为达斡尔族民间舞蹈的专用名词。但从其词上考究,曾有人撰文指出它含有“燃烧”、“兴盛”之意,认为古代达斡尔族先民在从事狩猎、放牧之余,常在晚间围着熊熊焰火挥臂踏足,尽兴歌舞,借以解除劳动的疲惫。“燃烧”之意恰好反映了先民们跳舞的环境和情绪,同时说明“鲁日该勒”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而成的。

“鲁日该勒”动作丰富,抒情醇美,散发着达斡尔人乡土生活的芳香,除有个别动作是模拟野兽的形态外,以表现达斡尔妇女劳动和生活的劳动和生活的动作而见长。“鲁日该勒”大致表现了如下内容:

狩猎。多模拟禽兽的动作。如“熊斗”双手反叉腰上身前倾,腿稍蹲,双脚交替向前跳,边发出“哼吗、哼吗”的呼声。此动作多在舞蹈高潮中出现,舞者低沉的呼声和以肩和以肩部相互有力的碰撞,展现出古代先民狩猎生活的气息。“鹰飞”双臂随着手腕的连续揉动从一侧移向另一侧,犹如苍鹰在空中飞舞盘旋,此多用于舞蹈开头。“布谷鸟”上身稍前倾,双膝稍蹲,双手在身体侧后弹动,边舞边呼“格库—达齐”。还有“老鹰拍水”等。

渔业。间接反映渔业生活的动作有“划桨”双手握桨式。田园劳动。“摘豆角”双腿全蹲做跳,左手虚扯衣襟,右手在前侧“摘豆角”活泼的蹲跳步和灵敏的采摘手式,表现了达斡尔妇女从事田园劳动的欢快情绪。打草。双手握钐刀式,双臂十分有力地从右侧划到左侧。反映了达斡尔族从事定居放牧的生活。

家务劳动。有“提水”,一手曲臂于肩上,另一手于体侧做提桶式,略下前侧腰;“挑水”双肘部架起,小臂屈回,内折腕。“掸土”,双手拍前胸后再拍大腿。

梳妆。“洗脸”,双手在脸前上下移动。“照镜子”双手拍掌后,一手虚扶脑后,一手抬至侧前上方,手心向里;以及“戴耳环”、“扎腰带”、“提裙子”等。这些动作反映了达斡尔族早已进入具有丰厚物质基础的历史阶段。

其它。还有一些没有含义的情绪性动作,如“悠手”。两人相对拉手悠摆;“上勾手”,两人相对双臂抬于一侧以食指互勾;“单盖手”,一手背后,另一手从体旁经脸前盖下;“郎图达奇”一手叉腰,另一手以拳虚打对方的脑后,多用于竞舞高潮,舞者呼声紧促,一拳未下一拳又起。还有“上拍手”、“单搭肩悠手”、“挥拳”等。

从以上动作介绍中可看出“鲁日该勒”比较广泛细致地表现了达斡尔人劳动与生活的各个侧面,反映了他们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生产形式及生活习俗等特征。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达斡尔民族历史发展的一个粗略缩影。“鲁日该勒”有它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形式:

结构完整。“鲁日该勒”为两段体结构。第一段以唱为主,速度缓慢,边唱边做简单的动作或根据歌词即兴表演。歌曲多为传统民歌,内容有赞美自然风光、颂扬社会道德和表达美好理想等。第二段以舞为主,速度慢快,在竞舞高潮中结束。两段衔接自然,情绪和动作对比鲜明,有松有弛,有缓有急,完整统一。呼号助兴。“鲁日该勒”的第二段是由舞者边呼号边舞蹈的。呼号词有数十种之多,没有固定的顺序,一般第一句先呼“罕伯、罕伯”,常以“罕”、“扎”、“得”、“该”、“嘿”、“阿”、“哲”等音为词首,二、三字为一句呼号词,除个别模拟禽兽鸣叫的声音外,其词意大部分还不清楚,呼号多为2节拍。

两人交替相呼,舞者以呼号为节,既增强了动作的节奏感,又起到渲染气氛,抒发、交流情感的作用,形成了呼号速度越快、动作越激烈、情绪越炽热的特色。

x线滑步。“鲁日该勒”的基本步伐为滑步和以脚跟蹭跺地的滑跺步,前者双脚交替以脚掌擦地线走x线,脚步轻松;后者走x线时滑的成份少,主要以脚跟蹭跺地。表演时舞者的基本形态是上身稍抑,向前顶胯,目视对方,随着滑步,身体略有左右摆动舞姿尤为婀娜。队形简炼。“鲁日该勒”主要有三种队形变化。(1)两人对舞互换位置;(2)两人交替换位后第三者穿插其中,渲染比赛气氛;(3)以唱为主时,舞者围圈,沿圈边唱边舞。由于达斡尔族居住分散,因此“鲁日该勒”既有共同的风格特点,又有地区的差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是达斡尔族居住最集中的地方,舞蹈风格较为古朴纯正,动作秀美小巧,花样繁多,步伐基本是滑跺步;齐齐哈尔市郊的达斡尔族妇女性格爽朗,舞风豪放潇洒,滑步明显,身体左右摆动的幅度较大,一些小伙子也上场表演,增强了健壮洒脱的色彩;居住在鄂温克族自治旗的达斡尔族是于清雍正年间从布特哈迁去的,二百多年来他们主要从事定居畜牧业生产,与鄂温克、蒙古等族互为影响,舞风介乎前两个地区之间,个别曲调还杂有鄂温克族民歌。

“鲁日该勒”之所以能形成别具一格的舞蹈特色,是有着深刻的生活根源的。达斡尔族多居住在高大的介字形草房,一般是二间,西、南两面都开有窗子,里屋南北西三铺大炕连结一起,室内余地很小,所以舞时多为两人一对轮番表演。达斡尔妇女喜穿镶有五彩花边拖至脚踝的蓝色长袍,不束腰带。旧时她们倍受封建礼仪的束缚,性格温柔内向。这些都是形成“鲁日该勒”小巧轻快的滑步和纤细多变的舞姿的重要因素。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