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居建筑作为地域文化的载体,融合了建筑功能、民族社会风俗、宗法观念等,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体现实用与审美的统一。通过民居建筑的特点,可以知道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仫佬族聚居的地区是多山地段,民居建筑受此影响,形成独特的仫佬族文化,接下来就来看看仫佬族的建筑特点吧。
仫佬族聚居区内,山岭绵延起伏,武阳江、龙江流贯其间。在大石山与土山丘陵的交错中,有纵横不等的峡谷平坝。仫佬族多住在山区或半山区,依山傍水建立村落。仫佬民居,多为砖墙、瓦顶、矮楼建筑。无论是在平地或是斜坡上,房基都要修成高出地面30至60公分的地台。墙基以火砖砌成。人住底层,楼上是仓房。民居中最突出的特点是以地炉取暖做饭,地炉旁常有一小水坛,内加满水,借助地炉起到加热作用,热水可供日常使用,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地炉建于堂屋内大门两侧或厨房中。先在地上挖个坑,在坑中用砖砌好炉子,炉旁安放一个大水坛,坛口与地炉口都略高于地面,以避污水流入。炉前砌一个煤坑,上面盖块活动的板子。炉子除掏灰的炉门外,以及坛子的周围,全都用泥土填平,表面还得打上三合土。地炉一天到晚都不熄灭,水坛中总有热水。除随时可架锅做饭外,冬天象土暖气设备一样,使堂屋舒适温暖。特别是在潮湿多雨的季节,屋里的粮食和衣物等都不致发霉。逢年过节,家人亲友就围着地炉吃“火锅”,非常方便。因为仫佬族地区产无烟煤,所以使用地炉十分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