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桂婷
壮族聚居地区由于复杂而典型的地理环境加上特殊的气候条件,造就了十分丰富的药材资源。据1983~1987年的调查,仅壮族聚居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中草药品种就达4623种之多(其中植物药4064种,动物药509种,矿物药50种)在全国名列第二。其中壮医常用药达709种(据《广西民族药简编》统计)。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药用植物资源研究室自1993年以来,承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达的《壮药资源普查及开发利用研究》科研课题,进一步在全区进行壮药普查,又发现了新的壮药品种397种。因此,仅广西境内壮药品种就达千种以上。壮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某些品种的壮药较早地得到开发利用,同时成为著名的中药。例如《后汉书·马援传》载:“出征交趾,土多瘴气”,因常服用苡仁而能防治瘴疾。后带回中原。苡仁至今仍是壮医常用药,也是常用中药,盛产于壮族聚居的百色地区各县。在贵县罗泊湾汉墓出土的文物中,就有铁冬青、金银花等壮医常用药。在《神农本草经》收载的365种药物中,壮族地区盛产的茵桂、牡桂、苡仁、丹砂、钟乳石等被收录。该书中有“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病”等作用的“下药”125种,壮族地区大多有出产。唐代《新修本草》也收载了不少壮药,如蚺蛇胆、滑石、钓樟根皮、茯苓、桂、蒜、瓜芦木、黑石脂、钩吻、白花藤蛇黄、郁金、苏方木、狼跋子等。稍其后的《本草拾遗》,更收载了著名的壮医解毒药陈家白药和甘家白药,这两种药在当时即已作为贡品上贡朝廷。
如前所述,毒药和解毒药的广泛应用,是壮医的重要诊疗特色和突出。此外,将丹砂烧炼为水银的先进方法和田七的发现及利用,也应当成为壮药开发利用并达到一定水平的重要标志。《本草经集注》谓丹砂出符陵,其实容州勾漏所出特别是邕州所产金缠砂最为上品。宋代《岭外代答》详细记载了壮族先民烧炼水银的方法:“邕人炼丹砂为水银,以铁为上、下釜,上釜盛砂,隔以细眼铁板,下釜盛水埋诸地,合二釜之口于地面而封固之,灼以炽火,丹砂得水化为霏雾,得水配合,转而下坠,遂成水银”。这种符合科学原理的密封蒸馏法,在自然科学史上也是较早的记载。三七是世人皆知的著名中药,活血化瘀,应用广泛。但它首先是一味著名的壮药,是壮族人民对我国传统医药乃至世界传统医药的重要贡献。此药无论过去和现在,都主产于壮族地区——壮族聚居的广西百色地区和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明代以前,中原医家尚不知三七为何物,而壮族人民早已使用它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据资料记载:田七本名三七,因主产于广西壮族聚居的田阳、田东、那坡、德保、靖西一带,昔日商贾,对其交易,多集中于田州一带,故又名田七,是为地道品种。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称:田七“生广西南丹诸州番峒深山中”,“此药近时始出,南人军中用为金疮要药,云有奇功”。又云:“凡杖朴损伤,瘀血淋漓者,随即嚼烂,罨之即止,青肿者即消散。若受杖时,先用一二钱,则血不冲心,杖后尤宜服之,产后服亦良。大抵此药,气温,味甘微苦,乃阳明、厥阴血分之药,故能治一切血病”。说明田七治疗内外损伤、瘀血停留等病症,乃壮族人民最早发现及应用,其功是不可泯灭的。现代研究证实,田七内含皂甙等有效成分,具有人参的治疗作用而避免了人参的副作用;国外研究声称三七具有抗癌作用。目前,国内外对田七的开发研究方兴未艾。从田七牙膏、田七花茶到云南白药以及多种心血管病防治药品,都以田七为主要原料或重要成分,产值数以亿计。
主产或特产于壮族地区的壮药资源,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如罗汉果、肉桂、八角、金银花、蛤蚧、蚺蛇、葛根、花粉、广豆根、广西血竭、广金钱草、扶芳藤、大黑山蚂蚁、灵香草、木棉花朵等等。特别是田七的开发和综合利用,已受到专家的高度重视,并提到政府的议事日程。此药必将为我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健康作出新贡献。广西已经形成一定生产规模的中成药,如正骨水、云香精、中华跌打丸、金鸡冲服剂、鸡骨草丸、炎见宁、三金片、百年乐、大力神等,多是在壮医验方秘方或其他民间单方秘方的基础上,研制提高而成。这些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中成药,功效显著,且不易仿制,因而有很强的市场竞争能力。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近年来研究成功的“舒洁药物文胸”、“产妇春浴液”、“神女乐”洗浴液、“童热清”口服液、“胎黄消”口服液等药械,大都是在壮医验方秘方的发掘整理基础上提出来的,投入开发后已产生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