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木偶戏
申报地区或单位:上海木偶剧团
20世纪初,提线木偶戏和布袋木偶戏进入上海娱乐场所。20世纪50年代,来自江浙地区的3个杖头木偶剧团和5个提线木偶剧团繁荣了上海的木偶戏舞台。江苏泰兴的红星木偶京剧团,以精良的艺术立足上海。1960年在红星木偶京剧团的基础上组建上海木偶皮影剧团,1962年更名为上海木偶剧团。
上海木偶剧团博采中外舞台艺术之长,继承和发展中国各类传统木偶的特点及海派木偶艺术。它不局限于表现传统戏曲,更多地吸取其他戏剧表演样式,在表演手段上以杖头木偶为基础,创造出新的木偶品种,以其独树一帜的舞台表演风格,创作了一批深受广大观众欢迎的剧目。其中《高大的伊万》将人和木偶首次并存在木偶舞台上,《哪吒神与钛星人》、《蛤蟆与鹅》荣获文化部颁发的“文华新剧目奖”。
杖头木偶戏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演艺集团
江苏省演艺集团木偶剧团,移植、改编、创作了一批以木偶绝活为龙头的精品力作,形成了“形神兼备、潇洒俊逸”的艺术风格。在秉承传统举功、捻功、走功、头功的基础上,还创新发展了木偶作画的绝技,在长期的国内外演出中,得到中外各界的一致好评和高度赞扬,为传承、保护和发展传统文化做出了突出贡献。
近年来,受时尚文化冲击和娱乐多元化的影响,青年观众对传统文化日趋淡薄,木偶戏市场萧条,资金严重短缺,陷入后继乏人、举步维艰的困境,急需抢救保护。
泰顺提线木偶戏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泰顺县
泰顺木偶戏始于南宋,保存至今的除提线木偶戏外,尚有药发木偶、布袋木偶戏。提线木偶在长期流传过程中,不断吸收浙北及泉州两大木偶派系的艺术因素,在头像雕刻、人物造型、服饰装扮诸方面均独具一格。泰顺木偶戏的木偶头用樟木或纹质细腻的杂木雕刻而成,其雕工精细而简练,开相文静而秀美;脸谱描绘简洁朴素,粉彩工艺细致多姿。新剧目有《欢天喜地》、《真假牛魔王》等。
目前,泰顺县正常演出的提线木偶班有72个,其中不少为木偶世家,木偶戏已成为山区老百姓不可或缺的文化娱乐需求。
廿八都木偶戏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江山市
廿八都是浙西名镇,素有“八闽咽喉”、“枫溪锁钥”之称。该地木偶戏系提线木偶,于明代自江西传入,以师徒相授形式传承18代。解放前,廿八都木偶戏班活跃在浙、闽、赣三省边境的仙霞山区,人称“戏祖”。廿八都木偶戏历史悠久,保存有部分明、清木偶头像道具、传统木偶的手抄剧本和弋阳高腔遗韵,对研究古代戏剧形式、表演艺术、唱腔、戏俗及戏剧发展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流行剧目有《清官册》、《九龙谷口》、《破洪》等。
目前在浙闽赣边界仅存一个木偶剧团,艺人年过古稀,学习木偶戏的年轻人很少,后继乏人,濒临灭绝。为更好地抢救和保护优秀民族民间艺术,当地政府决定在今后5年中加大对廿八都木偶戏的投入、宣传和保护工作,使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得以继续传承和发扬。
广东木偶戏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木偶艺术剧院有限公司
广东木偶艺术在元朝时由浙、闽传入。清末民初,木偶戏活跃于广州街头,主要在城隍庙、荔湾西关黄沙一带和乡村神诞庙会演出。广州成为广东木偶戏艺术的弘扬之地。
著名雕刻家叶文芳吸取中国绘画和神像雕塑艺术的精髓,其制作的木偶眼睛为双眼皮,可上下开合、左右转动,顾盼传神,成为最具岭南地方特色的艺术珍品。广东木偶戏表演艺术与岭南地区民风民俗、宗教信仰、地方戏曲紧密联系,成为岭南文化独特的一部分,享誉世界。其剧目《芙蓉仙子》、《孙悟空三调芭蕉扇》、《张羽煮海》被公认为“三件宝”。广东省木偶剧团制作的木偶成为各级政府馈赠外国宾客的礼物。
在经济大潮冲击下,传统广东木偶表演艺术出现观众减少的颓势,致使广东省木偶剧团出现生存危机。传统木偶艺术后继无人,木偶艺人的后代大多不愿继承衣钵,在大城市无人报考,甚至在农村或木偶戏比较活跃的地区也无人问津。这门艺术面临着消亡的危险。
揭阳铁枝木偶戏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揭阳市
铁枝木偶(纸影戏)传入粤东有七百年左右的历史,是潮汕地区戏剧艺术的奇葩。晚清以前,纸影戏叫“竹窗纸影”,以牛皮雕成各种人物形状,彩色装饰,表演时台内置一油灯,台面装一竹框,以透明白纸糊之,以为投影之所,故名“竹窗纸影”。至清末,改影现为形现,即牛皮雕形而为木偶造型,背部及两手穿铁线三条作为操纵,台前改挂绣幕,成木偶戏,普遍仍称纸影戏、皮猴戏或圆身戏。木偶戏从属于地方剧种,当地皆为潮音班。晚清至民国时期,揭阳铁枝木偶戏十分普及,在渔湖范围内有近三十班。
潮音戏班实行童伶制时,揭阳许多著名的潮剧艺人都来自纸影班。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纸影戏曾被视为“四旧”而销声匿迹。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纸影戏才有演出市场,成为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