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唐卡·昌都嘎玛嘎赤画派
申报地区或单位:西藏自治区昌都县
唐卡也称“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译,是一种刺绣或绘制在布、绸或纸上的彩色卷轴画。它带有浓郁的藏民族特色,在西藏民间长期盛行不衰。昌都地区位于西藏东部、青藏高原东南部,流传在昌都的嘎玛嘎赤画派相传系由郎卡扎西活佛所创立,他与八世噶玛巴活佛米久多吉共同奠定了嘎玛嘎赤画派的造型理论基础。16世纪,嘎玛嘎赤画派开始在康区盛行,先后涌现出一批唐卡艺术大师。在发展过程中,嘎玛嘎赤画派立足传统,大胆创新,吸收汉族画家工笔重彩技法的精华,注重抒情写意,讲究色彩对比,形成结构严谨、画工细腻的特点。
嘎玛嘎赤画派综合运用色彩描绘、布贴等艺术手法,在布、丝、绸、纸等材料上表现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族风情、自然山水等题材,其中大部分内容都与宗教主题有关。由于嘎玛嘎赤唐卡用彩色矿物颜料工笔绘制,所以历经数百年,作品色泽依然鲜艳无比。嘎玛嘎赤唐卡具有绘制精美、造型夸张、色彩对比强烈的特点,多运用纯色平涂、金色勾线的手法,以各色丝缎加边,面上套面纱和飘带,上下两端缝以银或铜装饰的木轴,卷起后便于携带。嘎玛嘎赤唐卡多为民间和寺院所收藏,是各寺院的珍品。每逢宗教节日,寺院会向教民展示所藏的嘎玛嘎赤唐卡,场面十分壮观。
昌都嘎玛嘎赤画派创造出举世闻名的嘎玛嘎赤唐卡,为藏族文化的传承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在西藏宗教史、文化史、美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目前昌都嘎玛嘎赤画派造诣较高的老艺人均已年过古稀,加之以往对嘎玛嘎赤唐卡的传统技艺和图式缺乏整理研究,对画派的传承极为不利,相关的保护工作因而更显必要和迫切。
藏族唐卡·墨竹工卡直孔刺绣唐卡
申报地区或单位:西藏自治区墨竹工卡县
墨竹工卡藏语意为“天边之乡”,墨竹工卡县城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以东,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流传在这一地区的直孔刺绣唐卡始于1880年三十五世直孔时期,创始人为赤列多吉。其后经过五代家族式的传承,唐卡的缝制技艺日趋完善,做工也日渐精细。墨竹工卡县扎雪乡的直孔刺绣唐卡构图严谨而丰满、均衡而多变,画法以工笔重彩和白描为主,制作过程中全部以针缝刺绣作业,工艺水平较高,作品富于立体感、质感和动感,栩栩如生。
直孔刺绣唐卡题材广泛,主要内容大致可分为佛、菩萨类,佛传或佛本生故事,密宗本尊各神,观音、度母类,护法神、明王类,上师高僧、大成就者类,藏族历史和人物类,坛城佛塔类及其他类如宇宙日月天体运行图、香巴拉图、须弥山图、生死轮回图等。
直孔刺绣唐卡的制作讲究拼、缎、刺、绣、缝,制作时首先将唐卡所要表现的内容以图画的形式画好,再根据图形进行刺绣。刺绣全部采用上等丝料,面积在1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唐卡以五六根马尾毛捻在一起,用生牛羊肉涂抹,起到粘合作用,外面再以各色绸布包裹制成丝线缝制。直孔刺绣唐卡全部以刺绣工艺完成,看上去凹凸有致,立体感极强,其中的人物形象尤为丰满传神。
墨竹工卡直孔刺绣唐卡含括了19世纪后期西藏地区社会、宗教、历史、民俗等方面的内容,成为了解直孔文化的“百科全书”。制作者既要对唐卡的布局和人物表现进行细致的构思,又要以“算针”的方式达到精确的效果,制作难度大,工艺繁杂,对制作者的要求很高。目前熟练掌握这种绘制技艺者极少,已出现后继乏人的危机,墨竹工卡直孔刺绣唐卡濒临消亡,急需抢救保护。
藏族唐卡·甘南藏族唐卡
申报地区或单位:甘肃省夏河县
甘南藏族自治州是全国十个藏族自治州之一,位于甘肃省西南部。甘南藏族唐卡的历史可追溯到吐蕃王朝早期,公元7世纪,吐蕃王朝修建布达拉宫等大型宫殿,促进了藏族绘画艺术的发展,在此情势下,藏族唐卡应运而生。
藏族唐卡多在纯棉布上绘制,也有在羊皮上绘制的,有丝绣和绸贴丝缝的彩色唐卡,也有版印的单色唐卡,其画芯和装裱离不开棉、麻、丝、帛。甘南藏族唐卡画幅大小不一,大者几十平方米,小者不足零点一平方米,绘画颜料多为矿物质和金银等。
甘南藏族唐卡构图别致,画面不受真实时空的限制,即使在很小的画幅中也境域广阔,上有天堂,中有人间,下有地界。甘南藏族唐卡还可以巧妙利用变形的山石、祥云、花卉等图案将复杂的情节内容自然分割开来,形成既独立又连贯的传奇故事画面,新颖别致,生动有趣。
甘南藏族唐卡带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浓郁的宗教色彩,在藏族民俗和宗教艺术的研究中显示出极高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