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裱修复技艺·古字画装裱修复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北京市荣宝斋、故宫博物院
古字画装裱修复技艺是我国独特的传统手工技艺,主要用于书画、碑帖等的装饰和修复还原,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装裱古代称为“裱褙”,亦称“装潢”、“装池”。这一技艺的出现,为保存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传承古代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传统书画装裱修复技术历经晋、唐、宋、元的长期发展,到明清时期基本定型,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的“京裱”和以苏州为中心的“苏裱”两个流派。久负盛名的老字号装裱店“荣宝斋”的古字画装裱修复技艺具有自己独特、完备的工艺流程,是“京裱”最集中的体现,在全国装裱界独树一帜。
民国时期,中国的书画修复业曾形成以琉璃厂的玉池山房、大树斋和上海的汲古阁、刘定芝装池为代表的两大流派。新中国成立后,刘定芝装池、玉池山房等处的装裱高手都被请到故宫博物院,专门负责故宫所藏书画文物的装裱修复工作,先后修复了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唐代韩的《五牛图》、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等一批国宝级书画文物,同时为故宫博物院培养了许多掌握古字画装裱修复技术的专业人员。
北京古字装裱修复技艺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面貌,拥有自己专门的工具、材料、款式和工艺。由于装裱修复技艺内容复杂,需要掌握不同朝代的绘画、纸张、绢缎等系列知识,学艺时间长,传承有一定难度,目前已濒临失传,需要积极加以保护和抢救。
装裱修复技艺·古籍修复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国家图书馆、中国书店
古籍修复是一项特殊技艺。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脆弱的古代典籍经过聚散和转手以及天灾、战乱毁坏,大多千疮百孔、破烂不堪。“修旧如旧”,化腐朽为神奇,是保护历代古籍完整流传至今的重要一环,因而各界人士将这项技艺誉为古籍的“续命汤”。
从事古籍修复工作不但要熟悉各个朝代书籍的形式和版本,还要了解各朝纸张、书皮及装订风格,更要有娴熟的技艺。修补一本古书往往要经过十几、甚至几十道工序,一招一式极为考究,对从事古籍修复人员的要求更是近乎苛刻。
中国国家图书馆是综合性研究图书馆,是国家总书库,和全国书目中心, 其藏书可上溯至南宋,馆藏珍品古籍众多。
国家图书馆文献修复工作历史悠久,早在京师图书馆时期就配备了文献修复人员。1949年,为修复当时刚刚入藏北平图书馆的国宝藏经《赵城金藏》,经由当时的军管会批准,组建了一支由8名技工组成的修复队伍,即今天国图修复组的前身。1953年正式成立 “图书修整组”,至此古籍修复工作作为图书馆的一项专职业务走上了专业化、正规化的发展道路。2001年,“图书修整组”改名为“善本特藏修复组”。
国家图书馆文献修复工作在历史上取得了比较辉煌的成绩,修复完成的国宝级珍贵文献包括《赵城金藏》、《永乐大典》、西夏文献、部分敦煌遗书和宋元善本、清代《赋役全书》等。可以说正是凭借着代代国图修书人的不懈努力,一件件馆藏国宝的风采才能重新展现于世人面前。
北京市肄雅堂是以装裱修复古籍、碑帖、书画著称的百年老字号。它开设于清代光绪年间,店主为丁梦松。清末民初之时,肄雅堂便以装裱技艺在京城极负盛名。当时京城不少装裱高手都出自肄雅堂。1958年,肄雅堂归属中国书店,先后有三代装裱传人在这里辛勤耕耘,抢救性地修补残破的珍贵古籍30余万部,其中不乏善本、孤本。
当前,古籍保护形势十分严峻。目前, 全国各图书馆、博物馆、文物管理单位需要修复的古籍超过1000万册件。但据统计,全国图书馆古籍修复人才不足100人。除人才数量严重不足外,还存在综合素质低、职称低、年龄老等情况。保护古籍修复技艺已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