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泥是图章盖印所使用的一种涂料,因其中的主要原料朱砂呈鲜红色,古代又称之为“丹泥”、“印朱”等。印泥源于春秋战国时代的封泥,当时无纸,人们以简牍(用来书写的竹板)为书写材料。传递公文时,书函外覆以空白简牍,用绳系扎后外敷以泥,再于泥上加盖印章,以为封缄的标志,此泥即是封泥,又称“印泥”。纸张发明后,简牍、封泥俱废。但人们仍仿封泥之法,在公告、信札等之上加盖图章,而以印泥作为涂料 。
印泥以朱砂为主要制作原料,先将艾叶捣如棉绒状,再和陈蓖麻油加朱砂等反复搅拌,这样制成的印泥色泽鲜丽夺目,久不褪色。南朝梁代(502 — 557)的《文心雕龙》中已出现关于印泥的记载。唐宋时期,随着书画艺术的兴盛,印泥制作技艺不断进步。至明清两代,传统书画艺术在各地普遍发展,印泥的制作亦相应有了很大提高,相关的制作技艺一直传承至今。
印泥制作技艺·上海鲁庵印泥
申报地区或单位:上海市静安区
鲁庵印泥系20世纪初上海印泥名家张鲁庵所创,其制作技艺别具特色,在上海乃至整个江南地区独树一帜。
张鲁庵是清末民初上海的印泥大师,也是当时全国篆刻资料最丰富的收藏家之一,他收藏的印谱有《十钟山房印举》等四百余种。鲁庵印泥的创制与上海书画的发展休戚相关。著名书画家吴湖帆、贺天健、高振霄、王福厂等都专门使用这种印泥。用此印泥,即便连续盖印十方,印文也不走样。因此,当时鲁庵印泥备受江南和上海书画名家的青睐,名声大噪。
鲁庵印泥制作中需经过一个自然氧化的过程,其生产主要包括研朱、搓艾、制油三道工序。鲁庵印泥有特定的配方和制作技艺,成品质薄匀净,细腻而黏稠度高,热天不烂,寒天不硬,永不褪色,按在纸上不渗油、不跑色,色彩鲜艳沉着,呈现出一种堆积的厚实感。
目前,鲁庵印泥的传承人仅有两位,都年事已高,继续从事印泥生产有一定的困难。由于这种印泥制作成本高,市场需求有限,发展前景不容乐观。印泥是中国书画艺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用品,是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之一,保护印泥制作技艺对于弘扬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处于后继无人状态的上海鲁庵印泥制作技艺迫切需要保护传承,有关方面应将之当作一个重要的任务来完成。
印泥制作技艺·漳州八宝印泥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漳州市
福建省漳州市出产的八宝印泥创始于清代康熙十二年(1673)。创始人魏长安原先经营源丰药店,店内制作的八宝药膏造价昂贵,问津者寥寥。魏素好书画,一次偶然用药膏钤印,鲜艳非凡,效果甚佳,于是他便在药膏的基础上研制成“八宝印泥”。这种制作技艺摒弃历代沿用的以蜜敷朱法,克服了印色容易脱落的缺陷。后来,魏长安开设丽华斋专营八宝印泥,并将之作为贡品,八宝印泥声名远扬。孙中山先生使用过漳州八宝印泥后,也对之赞赏有加。
1956 年,原丽华斋传人宋月娇携带配方进入漳州文教用品厂(漳州市八宝印泥厂前身),并研制出新的配方,使八宝印泥的生产和创研一直延续至今。现今漳州生产的八宝印泥系以珍珠、玛瑙、金箔等多种珍贵材料为原料,以特殊加工方法精制而成。制作时将诸多原料放在瓷坛中研细,再加上陈年晒油、艾绒等,反复多次调研,经过繁复的手工操作,最终制出八宝印泥。其成品明爽润洁,易干,不落不泞(淤积),不粘不冻,具有鲜艳饱和、气味芬芳、浸水不化、色泽长新、燥天不干、雨天不霉、夏不渗油、冬不凝冻等八大优点,漳州八宝印泥由此而获得“印纸则桃花欲笑,钤朱而墨韵增辉”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