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
当前位置:汉程网 >民俗 >非遗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盆景技艺(扬派盆景技艺、徽派盆景技艺、英石假山盆景技艺)

日期:10-11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我要投稿|举报/反馈

盆景.jpg

盆景技艺是一种传统的人工置景手段,它将植物、奇石等种植和布置于盆内,经过艺术加工使之成为浓缩自然美景的一种陈设品。盆景制作技艺综合了园艺、奇石和美石鉴赏、雕塑造型等众多工艺技巧,成为一种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艺术创作。

盆景起源于观赏植物,早在商周时代便有了观赏名木、花卉的习俗。汉代已出现“构石为山”的盆景,这一点在汉墓壁画上可以找到不少证据。魏晋以来,盆景制作取得了较大发展。至唐代,盆景成为富贵家庭的陈设品,当时的许多壁画和绢画都反映了这一状况。入清以后,传统的盆景艺术得到长足发展,进入了兴盛时期。

盆景主要可分为山水和树桩两个大的类别。山水类盆景将自然界的奇石、美石通过锯裁、雕凿、腐蚀、胶合、拼接等技法布置于盆中,点缀以陶瓷之类材料制成的微型亭台楼阁、小桥、农舍、舟车、行人、蓑翁等,配上池水、草木、苔藓,使之峰峦叠秀,起伏错落,咫尺而具千里之势,显现出深远的意境。树桩类盆景则将木本植物栽于盆中,长期经营,细心管理,借助修剪、绑扎、施肥等工艺和各种艺术加工手段形成美观而又奇特的植物造型,使树干苍劲有力,枝叶青翠茂盛,别具审美意蕴。

中国盆景制作技艺集中在江苏的苏州、扬州和安徽、广东等地,艺术风格虽各不相同,但总体上都是小中见大,虚实相间,既讲究艺术加工,又追求自然品格,反对过分的雕凿和修饰。

 

盆景技艺·扬派盆景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泰州市

流传于江苏省扬州市的扬派盆景技艺是中国盆景艺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形成于明代,成熟于清代,享誉于当代,几与中国盆景的发展历史同步。清幽雅致的扬派盆景既得益于扬州文化,又是扬州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扬派盆景融诗、书、画、技为一体,堪称中国盆景艺术的代表。它造型精巧,意境深邃,富于装饰性,端庄大气、清丽古雅而不失灵动飘逸,层次分明、工稳严整而不乏朴质自然,是技艺与文化的完美结合。

扬派盆景以树木为主要材料,通过精心培育和艺术处理,在盆钵之中塑造出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美,“一寸三弯”的剪扎法至今仍是扬派盆景独擅的技艺。扬州盆景凝聚着创作者的艺术趣味和人生感悟,反映出一定时期的美学观念和集体意识。扬州市的扬派盆景博物馆存有一批古代遗存至今的扬州盆景,这些历经数百年变迁的植物一直保持着当初的盎然生机,为扬州历史文化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材料。

位于江苏中部长江下游的泰州系亚热带湿润气候,利于盆景剪扎。泰州盆景也属于扬派盆景,其历史十分久远,有史料可考的松林庵六朝松即是六朝时期出现的一种树形奇特的大型盆景。泰州盆景园现今还养护着一盆名为“郭子仪带子上朝”的明代崇祯年间的古柏盆景,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工艺研究价值。

民国初年,泰州盆景艺人王子怡等以卖盆景、剪扎盆景为生,在泰州一带颇有名声。20世纪50年代,王氏后裔在赴山区采集盆景树桩材料的过程中,总结泰州盆景传统造型技法并加以进一步的发展。在盆景选材上,提出“山林气”的设计理念,在枝片布局上又提出“云片式”的构图方法,这些高屋建瓴的认识使泰州盆景达到了新的艺术高度。作为扬派盆景技艺的重要分支,泰州盆景技艺具有很鲜明的工艺特色,是研究江苏历史文化的重要参考对象。

 

盆景技艺·徽派盆景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歙县

徽派盆景是中国盆景的主要流派之一,它始于南宋,盛于明清,发展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因发源并主要流传于地属古徽州的安徽歙县卖花渔村而得名。徽州盆景技艺主要通过修剪、蟠扎、构图等艺术处理手段将当地特有的植物、山石等材料布置于盆盎之中,使其呈现出或苍古或自然或刚劲或幽雅的风格特点。制成的徽派盆景主次分明,虚实相生,疏密得当,动静相映,露中有藏,刚柔相济,枯荣对比,巧拙互用,达到了形神兼备的程度,充分体现出徽州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当地民众的聪明才智。

徽州盆景技艺巧用“咫尺千里,缩龙成寸,小中见大,虽假犹真”的艺术手法,制成的盆景极少雷同。这些作品或铁杆虬枝、古朴苍劲,或盘根错节、势若蟠龙,或悬空倒挂、如龙探海,或亭亭玉立、峻峭挺拔,或错落有致、枝托粗壮,将枯木的神韵展现得自然完足。也有些作品树干苍劲,树冠秀茂稠密,呈朵云层叠之状,风神秀朗,春意盎然,颇具“平步青云”的意趣。游龙式梅花桩是徽州盆景的代表作,它俗称“徽梅”,以整齐、对称和庄严为主要特点,长期驰名海内,为徽派盆景技艺赢得了巨大声誉。

 

盆景技艺·英石假山盆景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英德市

英石假山盆景技艺流传于广东省英德市,是当地著名的传统手工技艺。英石因产于英山而得名,它由无数松散的板块构成,在暴冷暴热气候和风雨风化腐蚀的作用下,形成了“瘦、皱、漏、透”等特点。宋代宫廷御苑已选用英石点景,岭南历史名园如佛山梁园、番禺余荫园等处也都有英石制作的假山和盆景。发展到后来,全国不少地区均出现了以英石作材料的园林景点。18世纪以后,随着国门的打开,欧洲的宫廷和园林建筑也开始选用英石叠山、拱门或筑亭基、饰喷泉。

英石假山盆景技艺以自然奇石为基础,发挥能工巧匠的智慧,借英石“瘦、皱、漏、透”的独特形状表现佛、道两教“空”、“灵”的思想观念。英石假山盆景中的山水式、旱山式、山附树式造型充满艺术情趣,被誉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英石假山盆景技艺蕴涵着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宝贵经验,具有工艺史、建筑美学史、岭南地方文化等方面的研究价值。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