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
当前位置:汉程网 >民俗 >非遗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蚕丝织造技艺

蚕丝织造.jpg

蚕丝织造技艺·余杭清水丝绵制作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地处杭嘉湖平原,当地出产的清水丝绵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周代,这里已家家户户种桑养蚕。到唐代开元年间,余杭清水丝绵远近闻名。这种丝绵具有色泽洁白、厚薄均匀、质地柔韧等优点,因而被朝廷列为贡赋。南宋时期,余杭丝绵冠于全浙。清代以后,清水丝绵名声更大,康熙年间曾远销日本。民国时期,余杭“老恒昌”清水丝绵更是享誉国内外。1929年,余杭清水丝绵在西湖博览会荣获特等奖。

  余杭清水丝绵以水净漂清而得名。余杭位于苕溪两岸,天目山泉泻于苕溪,温而不寒,杂质较少,利于制绵。清水丝绵的制作需经历一个去除蚕丝外层丝胶的过程,包括选茧、煮茧、漂洗、剥茧做、扯绵撑、晒干等六道工序。制作中丝胶去除愈净,丝绵质量愈好。余杭清水丝绵制作对手工技能的要求很高,其生产完全依靠制绵者的技巧来完成。长期以来,清水丝绵制作技艺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世代相沿不绝,在此过程中,传承者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不断将之融汇到制绵技艺中,使这一技艺成为余杭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余杭制作的清水丝绵色白体匀,手感柔滑,弹性好,拉力强,无绵块、绵筋和杂质,品质优异,向为世人所重。

  20世纪70年代以来,余杭境内的大批桑树遭到砍伐,加之蚕桑生产经济效益不高,蚕桑养殖大量减少,蚕户纷纷转行,使得丝绵制作原料缺乏,成为无源之水。同时,由于科技的发展,新技术对传统工艺造成了巨大冲击,清水丝绵制作技艺一时难以为继。保护和传承这项古老的工艺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需要政府部门和民间社会共同努力完成。


蚕丝织造技艺·杭罗织造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杭州市福兴丝绸厂

  杭罗与苏缎、云锦同为中国华东地区的三大丝绸名产。杭罗原产杭州,系用纯桑蚕丝以平纹和纱罗组织而成,其绸面有等距的直条形或横条形纱孔,孔眼清晰,质地光柔滑爽。这种织品穿着舒适凉快,耐穿耐洗,多用作帐幔、夏季衬衫和便服面料等。

  杭罗历史悠久,早在宋代地方志中就已有记载,至清代成为杭州丝绸的著名品种。生产杭罗的织机几经变革,但其生产流程中仍保持着大量精细缜密的手工技艺,对生产者技能的要求极高。原料丝进厂后,必须严格检验、筛选,历经浸泡、晾干、翻丝、纤经、摇纡等系列工艺,然后才能上机织造。织成的粗坯还要经过精练、染色等工序,才能成为精致的杭罗。

  由于工艺复杂,杭罗历来传人不多。20世纪以来,在化纤织物的强烈冲击下,传统的丝绸生产举步维艰,杭罗生产尤为困难。目前生产杭罗的仅有福兴丝绸厂一家,厂长出身于杭罗世家,直接承传了杭罗的织造技艺。福兴厂生产的杭罗历来由北京“瑞蚨祥”、苏州“乾泰祥”等老字号经销,深受国内外消费者欢迎。现在该厂的杭罗生产正面临着重重困难,亟待抢救保护。


蚕丝织造技艺·双林绫绢织造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湖州市

  浙江省湖州市双林绫绢传统织造技艺源远流长,绫绢是绫与绢的合称,“花者为绫,素者为绢”。据记载,东晋时双林已盛产绫绢。太元年间(376—396),著名书法家王献之出任吴兴郡(今浙江省湖州市)太守时就曾以白绢书写。南北朝时期的宋代(420—479),双林绫绢已闻名于世,远销林邑(今越南)、扶南(今柬埔寨)、天竺(今印度)、狮子国(今斯里兰卡)等十多个东南亚国家。至唐代,双林镇绫绢被列为贡品,并远销日本。据《吴兴县志》载,明代双林镇的绫绢织造技艺更为发达,织品巧变百出,名目繁多,有花有素,轻重兼备,尤以东庄倪姓所织双龙缎为最佳,其缎上有双龙,龙睛突出,闪烁发光,一时被称为极品,专用于朝廷奏本。

  声誉卓著的湖州双林镇绫绢是我国丝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织造技艺一直沿袭至今。在第五届亚太博览会上,“汉贡牌”花绫荣获金奖,得到业内外人士的一致好评。但在目前形势下,湖州丝织工艺逐渐趋于萎缩,双林绫绢织造技艺的继承亦因此而受到影响,对这一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传统手工艺加以保护,应引起有关方面高度重视。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汉程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侵权举报

相关阅读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