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
当前位置:汉程网 >民俗 >非遗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童谣(北京童谣、闽南童谣)

日期:10-11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我要投稿|举报/反馈

童谣.jpg

童谣指传唱于儿童之口的没有乐谱的歌谣,是流传于全国各地的一种由特殊群体念唱、传播,具有特殊意义的民谣种类。童谣在我国已有千年的历史,历朝官修正史及杂传、笔记、小说中不乏童谣的记录。童谣主要有书面、口头两种传承方式,其语言浅显易懂,内容朴实自然,是民间文学艺术的优秀代表。童谣中积淀了优秀的民族文化,蕴涵着丰富的教育内容。


童谣·北京童谣
申报地区或单位:北京市宣武区

北京童谣表现了各时期北京的城市性格和北京人的思想感情,承载着我国几千年的历史,感染渗透力强,是可挖掘、可借鉴的宝贵教育资源。

北京童谣按内容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长辈、父母为教育儿童而编唱的童谣;第二类是描述成人生活、情感、观念、见解的童谣;第三类是根据古代仪式中的惯用语或历史题材加工而成的童谣。童谣有多种表现形式,包括顶针格、串话、绕口令、谣谚格、摇篮曲、谜语格、连锁调、数数歌、问答歌、排比格等。在创作过程中要合辙押韵,包括双句押韵、句句押韵、每两句一押韵等押韵方式。如《东直门挂着匾》、《大头儿大》、《一园青菜成了精》、《过水面》、《风婆婆》、《金箍噜棒》等。

如今,北京童谣这种反映孩子们童真童趣、对无数人的成长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文学样式正逐渐淡出孩子们的生活,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传唱的耳熟能详的童谣已开始为今天的孩子们所遗忘。必须立即着手保护、传承、发展北京童谣这一民族瑰宝,使之更好地为少年儿童的成长服务。


童谣·闽南童谣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厦门市

闽南童谣是以闽南方言创作和传唱的儿童歌谣,流行于闽南、台湾地区和东南亚华侨华裔居住地,是历代闽南百姓根据儿童的理解能力、心理特点,用闽南方言复杂而富有音乐美的韵语和平仄节奏创作,并在传唱过程中不断修改、补充而形成的民间文学形式。

闽南童谣的起源、沿革没有详细的文字记载,但从福建地方典籍中看,唐代闽地的民间童谣《月光光》与今天闽南各地流传的同名童谣虽然文字上存在差异,但主题和结构十分相似,因此闽南童谣在唐代已经出现。明朝中叶以后,随着闽南人大批过台湾、下南洋,闽南童谣也随之传播到台湾、南洋。

闽南童谣按其内容可分为时政 (如 《拍日本》)、育儿 (如 《摇啊摇》)、游戏 (如 《拍手歌》)、动物 (如《小蜜蜂》)、植物 (如 《果子歌》)、知识 (如 《一二三》)、民俗 (如 《围炉过年》)、趣味 (如《阿不倒》)等类。按其形式则可分为摇篮曲 (如 《唔唔嘤》)、叙述式 (如 《和顺歌》)、问答歌 (如《草蜢公》)、连锁调 (如 《白鹭鸶》)、谜语 (如 《一点一画长》)、绕口令 (如 《铜钉钉铜板》)等类。按表演形式又可分为念谣 (即口头朗读或吟诵)、唱谣 (将童谣配曲来唱)、戏谣 (在做游戏时念童谣)、舞谣 (边念童谣边舞蹈)等种类。

闽南童谣是一座丰富的知识宝库,是帮助儿童学习语言、认识社会、认识生活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现代文化的冲击和方言的流失,闽南童谣正渐渐远离少年儿童,必须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做好闽南童谣的抢救和保护工作。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