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地区或单位:上海市黄浦区
浙江省杭州市
独脚戏又称“滑稽”,始创于清末,盛行于民国初年,一直传承发展至今。它发源于杭州,流行于上海、江苏、浙江等地,仅上海黄浦区的老城厢一带就集中了独脚戏的千万热心观众。
独脚戏以上海方言和杭州话表演,它源自民间说唱和文明新戏,初时由一人单独演出,后逐渐发展为两人或多人同台表演。独脚戏一般有两种类型,一种以说为主,一种以唱为主。前者主要靠讲述滑稽故事和笑话来制造滑稽效果,亦可学讲各地方言;后者主要学唱各种地方戏曲声腔或民间小调,藉以博取观众的笑声。独脚戏的表演技巧与相声相似,主要包括说、学、做、唱四种,夸张、误会、巧合、对比、诡辩、差错、偷换、谐音等都是经常采用的搞笑手法。常见的独脚戏表演形式有三种,一是单口独脚戏,行话称“单卖口”,分叙事和散说两类,由一人表演,以“逗笑”的手法组合成串的“包袱(笑料)”,结束时特意安排一个出人意外的笑料,俗称“包袱底”,引得观众捧腹大笑;二是双档独脚戏,行语称“双卖口”,由二人对口表演,与对口相声相近;三是说时串渔,也称“彩扮”,演员简单化装后以人物身份出现,常常一人多角,跳进跳出,随时通过改扮变换身份,表演轻松自由,喜剧性强,再进一步即发展为滑稽小戏。
独脚戏曲目丰富,内容包罗万象。民国时期有“拓荒者”之称的徐卓呆曾编演过《谁先死》、《阿福上生意》等,为独脚戏留下了一批重要作品。其后号称“滑稽三大家”的王元能、汪笑笑、刘春山都在演出中形成了各自的代表作,王元能编演的《各地堂倌》、《宁波空城计》、《哭妙根笃爷》,汪笑笑与鲍乐乐演出的《水果笑话》、《火烧豆腐店》、《大闹明伦堂》,刘春山演出的《游码头》、《汪家大出丰》等都以较高的艺术水准赢得了观众,丰富了独脚戏舞台。
目前,独脚戏演员队伍严重老化,后继乏人,急需保护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