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菏泽市
莺歌柳书亦名“莺歌柳子”,系由明代柳子戏曲牌【莺歌柳】演化而成,主要流传于鲁西南、鲁南及豫东、苏北一带。清代嘉庆、道光年间莺歌柳书艺人程梦卜、程作舟名闻鲁豫,表明这一曲艺样式已发展得相当成熟。清末民初,莺歌柳书与渔鼓腔相结合,又进一步衍生出“坠子书”。
山东菏泽已知最早的莺歌柳书艺人是清末民初曹县仲堤圈的张瞎子,在他以后相继出现了曹县的张保亮、何立稳、郑玉昆、郑海泉和定陶的曹志田等一批莺歌柳书艺人。郑玉昆晚年将技艺倾囊传授给曹县的郑文祥和菏泽的高志军,目前这两位老人是这一稀有曲种在菏泽地区仅有的传承人。
莺歌柳书表演时多出双档,两位演员一弹一唱,演唱者左手持八角鼓,以右手打击,伴奏者则在旁弹三弦应和。莺歌柳书早期表演以唱为主,有【节子韵】、【越调】、【平调】等曲牌,唱腔音乐丰富多彩;后期表演转为说白相间,音乐结构也相应变成单曲反复的形式。其基本唱腔为四句腔,其他唱腔均由此衍化发展而来。四句腔每句四小节,构成起承转合的音调旋律,其后的搭尾衬腔也是完整的四小节,极富表现力。
莺歌柳书题材广泛,曲目丰富,作品既文雅规整,又俚俗浅近,显示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其主要曲目包括《许仙救湖》、《关公辞曹》、《龙凤镯》、《汗衫记》、《杨宗保下山》等十余部中长篇作品和《妙常产子》、《卷箔记》、《兔子拐当票》等六十余种段儿书。莺歌柳书充分反映了山东、河南交界地带的风土民情和地域特点,在民间艺术、北方方言及民俗学等方面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目前这一曲种传承乏人,几近灭绝,急需抢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