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地区或单位: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
先秦时,牛郎、织女二星以星辰形象构成隐喻式的联想出现在古代典籍中,尚未构成故事情节。西汉始,牛郎、织女星宿逐渐演变为民间神话传说。汉武帝元狩三年(前120),为了训练水军,在长安斗门沣河东面开凿昆明池,并在池畔东西两侧立牛郎织女石像,二石像隔池相望,上应天象、下顺民意。从此,以牛郎织女故事传说为主题的民俗活动更加活跃。魏、晋继承汉代风俗,曾设“乞巧”活动,至唐代又修建石婆庙。宋代以后,关于石婆(织女)、石爷(牛郎)的祭祀活动在长安地方志中相继记载,不但完整保留了牛郎与织女的爱情故事,而且成就了当地人物(孙寿义、孙寿仁),形成地方特色,甚至成为吉祥符号,并编成秦腔《天河配》等戏剧常年连演不衰。时至今日,当地群众仍然普遍传述着牛郎织女这一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民间还继续传承两种大的庙会活动:一是“农历正月十七”牛郎织女成婚日祭祀活动,二是“农历七月七日”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日祭祀活动。届时四面八方前来赶庙会的群众络绎不绝。
牛郎织女故事传说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民间基础,在世界华人文化圈及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地区,有广泛的文化认同。其巨大的文化价值与积极的社会影响体现在:1 . 传说折射出农耕社会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自给自足的农业文明。2 . 传说与相关的民俗活动相辅相成,成为民众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3 . 传说描绘的爱情婚姻家庭理念,寄托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对于建设和睦家庭、构建和谐社会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4 . 牛郎织女传说是文学创作的一个永恒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