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
当前位置:汉程网 >民俗 >非遗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窑洞营造技艺(地坑院营造技艺、陕北窑洞营造技艺)

日期:10-11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我要投稿|举报/反馈

窑洞.jpg

地坑院营造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陕县

地坑院是在具有深厚黄土层的平地上,向下挖掘6米左右,形成矩形深坑,然后在四壁凿出窑洞,供人居住的一种民居形式,属减法营造的负建筑形态。陕县地处秦晋豫三角地带,境内三大黄土台阶平原,土质均匀,连续延展,地处高敞,排水便利,是地坑院产生和建造的前提条件。

地坑院形成很早,仰韶文化时期的半地穴式民居被认为是其雏形。南宋绍兴九年(1139),郑刚中所著《西征道里记》:“自荥阳以西,皆土山,人多穴居。”“初若掘井,深三丈,即旁穿之。”陕县有大量明清时期的地坑院遗存,20世纪80年代前,这里95% 民居是地坑院,有万座之多。

陕县地坑院的营造技艺主要包括以下流程:

1.相地、方院:由风水师勘察地形,按照“后靠前蹬”、“上高下低”的要求,确定宅型;依据“庙正院不正”的原则,方位稍偏,长宽尺寸含五(土)。2.下院、打窑:由人工粗挖,精修刷洗后,形成“嵌斗式”天井;窑洞口呈“抄手式”抛物线状,“前高后低”、“前宽后窄”。3.饰边、碾场:用砖、瓦裱、衬砌券口、窑腿、拦马墙等,挑檐建造包括“一拔二牙三跑四抄五扣”;拦马墙外用石磙压实找场坡。4.安装、粉饰:安装要“扑门仰窗”;窑壁和崖面分层用麦秸泥粉刷。5.排水、砌炕:靠近厕所打一直径80厘米,深6米的渗坑排水;窑内炕灶相连,土坯垫层为“灶三炕四”,炕的尺寸含“七”(妻)。

地坑院建造模数范制、技艺要领体现了民俗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环境负荷极小,宜居性较强,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要求。


陕北窑洞营造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

陕北是华夏文明的发祥之地,这里山大沟深,万壑纵横。深厚的黄土和丰富的砂石,为建造窑洞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这里高原沟壑雄奇,苍凉而贫瘠,在与大自然的残酷搏斗中,造就了豪放粗犷的陕北人民,也诞生了极具特色的黄土建筑—陕北窑洞。

窑洞雏形的产生距今已有4500年的时间。到周代形成半地穴式,到秦汉后发展为全地穴式,也就是现在的土窑,而窑洞建筑最辉煌的时期在明末清初。由于窑洞民居具有冬暖夏凉、节能节地、便于施工操作等特点,窑洞为广大陕北人民所接受,是陕北居民最主要的居所并沿用至今,被称为生土建筑的“活文物”。由于窑洞建筑在当地的适用性极高,窑洞营造技艺在陕北代代传承。

原生态文化建造技术与黄土窑洞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所以,窑洞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居住”空间环境,更是陕北文化与艺术的发源,生生不息的陕北人创造了特有的窑洞建筑技艺。

陕北窑洞民居具有保湿、节材、环保、长寿、减灾、保鲜、贮藏、经久耐居等实用价值。无论作为个体,还是作为聚落群体,都有其独特的美学价值。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