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医传统正骨术
申报地区或单位:内蒙古自治区中蒙医医院
蒙医正骨术是蒙古民族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其中以科尔沁正骨术尤为突出。蒙医传统正骨术源自民间,在科尔沁地区,蒙医整骨以萨满医的形式保存和流传下来,形成独特的科尔沁蒙医正骨术。20世纪70年代,科左后旗作为科尔沁蒙医正骨术发源地,建立一所蒙医整骨医院,从而,蒙医整骨技术从民间走向了正规医院,但与其他学科相比,蒙医整骨还没能普及,从业人员不足百人,传承人才匮乏。
蒙医正骨术的内容:在肢体骨折的治疗上采取手法整复、外固定、喷酒按摩、服用蒙药、功能锻炼等综合性治疗方法。具体步骤为:1.根据各部位的不同骨折采取相应的整复措施;2.用牛或马的干皮做固定装置(现在已演变成特制的木质夹板),实施外固定术;3.在创伤部位喷酒按摩(一般情况下,喷酒可分两个步骤,即手法复位之前喷酒,固定之后再喷酒按摩);4.择期进行创伤肢体的功能锻炼;5.根据病情使用适当的蒙药。
蒙医正骨术具有操作易行、安全、患者痛苦小(免受开刀之苦)、疗程短、愈合快、功能恢复好、不留后遗症等优点,治疗不受环境条件的限制,历来被人们所信任。
蒙医正骨疗法
申报地区或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左翼后旗
内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蒙医正骨疗法是这里丰厚文化遗产中的代表。
蒙古族是马背民族,经常会遇到跌伤和骨伤,蒙医正骨疗法应运而生,产生了一代又一代的正骨医生。蒙医正骨疗法基本内容有:
三诊:望、问、切。做到手摸心会。
六则:即正骨的原则,分别为手法复位、夹板固定、按摩疗法、对症下药、调解饮食、功能锻炼。其中又以前三项最具特色,手法复位是因势利导,以力对力的功能适应的正骨技术,分为适放患肢、拽撑牵拉、摇摆扭压、抖提压推、挤挣分骨、折顶回触、拢挤捏拿、钩拉提压、挺压撑推、捻滚按揉等10种手法。
九结合:指医生与患者相结合;三诊与x片相结合;形与神结合;意与气结合;喷酒与手法相结合;局部与整体相结合;内因与外因相结合;固定与锻炼相结合;主动与被动相结合。
蒙医正骨疗法倾注着历代蒙古人的科学精神和文化创造力,是蒙古族医学成就的重要标志。
血衰症疗法
申报地区或单位: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
蒙古勒津蒙医药具有悠久的历史,是蒙医药发祥地之一。1702年,蒙古勒津瑞应寺建立门巴札仓(培养蒙医药人才的医学经院),对弘扬蒙医药起了重要作用。当代蒙医药传承人邢布利德应用传统蒙医药疗法,治疗血衰症获得可喜疗效。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辽宁省阜新蒙医药研究所组织蒙医药专家认真总结、潜心研究,制定了蒙医药治疗血衰症的研究课题,使蒙医药血衰症疗法进一步得到完善。
血衰症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养不当,如饮食失调情志过激导致胃火失调,影响脾、胃、肝脏功能而精华糟粕分解受阻或外感湿毒、瘟疫侵入机体及精血,七素代谢功能障碍 — 血液生成受阻而成,相当于西医的再生障碍性贫血。
蒙医认为人体进行生命活动,皆是体内固有的三根(赫依、希拉、巴达干),七素(饮食精华、血、肉、脂肪、骨、髓、精液)及三秽(大便、小便和汗液)保持相互协调而进行的。在正常情况下,三根之间互相依存,互相制约,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支配着七素及三秽的运动变化,故人体功能得以正常运转。如果三根之任何一方出现偏盛偏衰,致使平衡失调,势必引起反常变化,影响七素、三秽的分解,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三根的功能不仅表现在正常的生理活动中,同样也表现在病理变化中。
七素是构成人体、维持生命活动的七种基本物质。在七素中饮食精华最为重要,因为其他六种均由它转变而成。饮食被摄入人体后,先由胃内腐熟巴达干磨碎食物,继则由消化希拉将磨碎食物加以腐熟分解,再由调火赫依将腐熟的食物分解为精华与糟粕,使饮食精华由胃肠经脉道输入至肝脏,在肝脏里通过变色希拉之作用渐臻成熟变成血液。
临床上将血衰症分为毒热型、粘热型、未消型。血衰症疗法对分型的主证、治则、方药都做了探索和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