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东平县
端鼓腔又名“端供腔”或“端公腔”,是流行于山东省东平县一带的曲艺品种,因早期多在“敬河神”活动中演出,故东平湖一带又俗称之为“敬河神”。
端鼓腔至迟在清代中叶即已形成。后来,其文化功能也由原初的专为“敬河神”而演唱,逐渐扩大为渔民庆贺丰收和婚娶寿宴等活动时的娱乐助兴表演。表演形式为一人或多人手持羊皮端鼓,边敲击边走动演唱。唱腔曲调有【七字韵】、【十字韵】、【请神调】和【送神调】等。传统节目有《魏征梦斩小白龙》、《张相打嫁妆》和《刘文龙赶考》等。不仅具有鲜明的审美特色,而且极富民俗研究价值。
20世纪末期以来,端鼓腔的表演十分少见,传承状况堪忧,急需加以扶持和保护。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微山县
端鼓腔发源于山东省微山县境内的微山湖沿湖一带,由于端鼓腔的传艺是口传心授,迄今没有发现任何有关历史文献记载,但它的演出剧目及唱腔苏北方言较浓,与江苏北部民间的“香火调”似有共同渊源。据老艺人讲,它始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因唐王李世民许愿请河神而来。
端鼓腔是微山湖渔民在生产、生活中祈祷祭祀、追溯历史、祝寿祈福、喜庆丰收的礼仪习俗。具体分5个环节:1.布坛;2.展鼓开坛;3.请神;4.朝神祭奠;5.拜坛送神。端鼓腔音乐为联曲体,唱腔结构以板腔反复体为基础,是板腔体和联曲体相结合的综合体式,其板腔部分是以【十字韵】和【七字韵】两个曲牌为基础。唱腔的主要特点是五声音阶的“宫”、“徵”变换的调式结构,旋律进行跳动幅度较大,拖腔长而委婉,独具水乡风?格。
端鼓腔演出剧目繁多,它是以说唱为主,同时夹杂着歌舞的综合性艺术。它承载着湖区许多重大文化信息和原始记忆,保留着濒临失传的湖区民间艺术及民间风俗,是微山湖区历史文化的见证,具有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