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当前位置:汉程网 >民俗 >民间工艺 >内画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非遗传统美术工艺:高手在民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现存的文化记忆;是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资源;依靠人的存在而传承……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我国隐藏在民间的非遗传统美术工艺。

木板年画:


木版年画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民间艺术形式,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到了清代中晚期,民间年画达到了鼎盛阶段。


在汉族民间,年画就是年的象征,不贴年画就不算过年。年画已不仅是节日的装饰品,它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使它成为反映中国民间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木版年画有大大小小几十个产地,其中著名的有:重庆梁平、天津杨柳青、河北武强、山东潍坊、苏州桃花坞、河南朱仙镇、四川绵竹等地。清末民初年间,年画的使用地区覆盖了除西藏以外的全国各地,包括台湾在内。


2008年6月7日,木版年画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高密扑灰年画:


木版年画是历史悠久的汉族民间艺术形式,高密扑灰年画简称"扑灰年画"是中国民间年画中的一个古老画种,始见于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年),盛行于清代。从现有的资料看,全国只有山东高密一地存在这种年画,主要产地在高密北乡姜庄、夏庄一带30多个村庄。





所谓扑灰,即用柳枝烧灰,描线作底版,一次复印多张。艺人继而在印出的稿上粉脸、手,敷彩,描金,勾线,最后在重点部位涂上明油即成。扑灰年画技法独特,以色代墨,线条豪放流畅,写意味浓,格调明快。


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衡水内画:


衡水内画是一种鼻烟壶内壁绘画技艺,是汉族独有的民间工艺。主要分布在河北衡水市及其周边地区。其工艺精妙异常,"寸幅之地具千里之势",如同鬼斧神工,被外界认为不可思议。"冀派"内画发源于衡水,由于衡水内画艺术独树一帜,被文化命名为"中国内画艺术之乡"。





冀派内画的艺术特点是风格多样、布局巧妙、立意深远、造型准确、精皴细染、色彩典雅,不仅有以国画色为主的国画类型画种,而且还有国画色和油画色结合的表现手法,摹拟多类型多画种的各种画面效果。冀派内画选题以人物肖像见长,特别是婴戏图和百子图最能反映冀派内画鼻烟壶的艺术特点。"冀派内画"的风格可概括为:立意深邃、构图严谨、线描技法丰富、设色协调精润、书画并茂、雅俗共赏。




2006年5月20日,衡水内画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藏族唐卡: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用明亮的色彩描绘出神圣的佛的世界;颜料传统上是全部采用金、银、珍珠、玛瑙、珊瑚、松石、孔雀石、朱砂等珍贵的矿物宝石和藏红花、大黄、蓝靛等植物为颜料,以示其神圣。




唐卡的绘制要求严苛、程序极为复杂,必须按照经书中的仪轨及上师的要求进行,包括绘前仪式、制作画布、构图起稿、着色染色、勾线定型、铺金描银、开眼、缝裱开光等一整套工艺程序。制作一幅唐卡用时较长,短则半年完成,长则需要十余年。

纳西族东巴画:


东巴画是东巴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的内容主要表现古代纳西族信仰的神灵鬼怪和各种理想世界,其中也反映了古代纳西族社会的各种世俗生活。





它主要用于东巴教的各种仪式中。它以东巴教中的诸鬼神为绘画对象,常见的有经书的封面和题图,做佛事时用的布帛(卷)画、木牌等。



老的东巴画是最具特色的纳西族美术遗产。纳西族东在做仪式时,要绘画各种各样的佛神、人物、动物、植物以及妖魔鬼怪的形象,并对他们进膜拜与祭祀,这种服务于宗教活动的各种绘画,统称为东巴画。东巴绘画艺术具有象形文字经典所具有的五个艺术品特性,即贝叶经的形式、优美的线条、美丽的色彩、动态的表现和特征的摄取。

嘉兴灶头画:


灶画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民俗艺术。指江南地区汉族劳动人民在砌灶的同时,专请灶画师傅绘在灶头上各个部位上的彩色图案、文字、线条及花边等。中国南方打灶头分为平灶和莲花灶两种,而等灶头打好后,就开始为上灶、下灶粉上石灰,再稍等片刻,待石灰干后,就可以在灶面上进行绘画。工具采用尺、毛笔、画笔,颜料大多选用红色,黄色、翠绿等较为喜庆的色彩,描绘各种寓意吉祥的图案,体现汉族劳动人民对美好的追求。






灶画与中国画中的各个画科有着不可分割的源渊关系,其艺术特征是立意明确,民俗突出,构图单一,风格淳朴,色彩鲜艳,线面结合,它是古代壁画的延伸,是民间艺人根据民俗特点和农民群众的审美观,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发展而来的,也是一种农民湿壁画。

瓷板画:


瓷板画是在平板素瓷上手工绘画后再经高温烧制所成的陶瓷艺术品,最早可追溯到秦汉时期。真正意义上的“瓷板画”则出现在明代中期。瓷板画制作工序多重、复杂:首先如同绘画一般,将各种颜色的釉料涂抹在素瓷板上,形成画幅;然后在板面上施一层透明釉;最后入窑高温烧制,经过一系列复杂的过程,方才成型。




画面内容丰富。热爱广东地域文化的人们会发现,这方绝妙的瓷板画,收有祖庙、龙舟、粤剧、醒狮、木棉树、荔枝树、白玉兰、芭蕉树、珠江等具有广东特色的文化和民俗活动,众多的背景元素糅合在一起,形成了其乐融融的场景画面,展示了社会和谐,百姓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成为“广东制造、广东创造、广东创新”的杰出代表作。

麦秆剪贴画:


潮州麦秆剪贴画,是广东省潮州市传统工艺美术形式之一。麦秆画因其制作材料为麦秆而得名,是一种剪贴艺术。潮州麦秆画有着独特的制作工艺,制作工序精细,整个制作过程全凭手工完成。





首先,要经过对麦秆的筛选,把中空的麦秆,用刀具按照画面的要求切段、去节、破开、成片,然后再经过剪截、漂白、染色、熏、蒸、烫、烙等十几道工序处理。其中还需要整平压制,进行烧烫,通过温度的高低变化使麦秆表面形成深浅不同的色彩,使麦秆的自然光泽、纹理和质感仍能保留本色。最后,再经过剪、刻、编、绘、雕、刨、压、拼等又十几道工序才完成,作品融合国画、版画、书法、贴画等多种艺术的表现手法,制作出生动传神、栩栩如生的手工艺术精品。





它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在国内外享有盛誉。2009年入选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永春纸织画:


纸织画起源于福建省永春县,属于汉族传统手工艺品,也是通过在宣纸上绘画,裁剪,编织,填色,装裱而成的朦胧艺术品。


举世闻名的中国画以其独特的笔墨韵味表现世间物象,可谓东方一绝。而纸织画把一幅中国画用特制的利刀,切成宽仅2毫米、头尾不断、细长的纸丝作为经线,用与经线一样宽的纯白宣纸丝作纬线,再像织布一样放在特制的纸织机上穿梭交织,然后裱背成画。这样一来,除保持中国画特具的品格之外,还多了一种“雾里看花”的朦胧之美,这又是一绝,其画面近看纸痕交织,经纬分明,远观,整幅作品就像覆盖了一层薄纱,如同仙境,若隐若现。这正是永春纸织画独特的视觉效果。


2011年5月23日,永春纸织画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