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当前位置:汉程网 >民俗 >中华民族 >瑶族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作者:林林

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分布广阔的民族。随着一代代瑶民的不断迁徙,如今这个民族的足迹已越过国境,延伸到亚、欧、美、澳等各大洲,成为世界性的民族。本文谨就国外瑶族的分布及其迁徙作一考实。 

一、我国是瑶族的祖国,现在仍然是大部分瑶民居住的地区。据1990年7月人口普查统计,瑶族共有2134013人,主要分布在广西、广东、湖南、云南、贵州、江西、海南等省、自治区的山岳地带。国外瑶族人口约有50多万,主要分布在越南、老挝、泰国、缅甸、加拿大、美国、法国、新西兰、墨西哥等地。瑶族向国外迁徙,主要是因为逃避战乱。他们迁徙的第一站是与中国接壤的越南、老挝、缅甸等地,再迁泰国,然后再由东南亚迁到美国、法国等地。据越南1982年的资料,该国有瑶族34.6万人。他们居住范围较广,沿越中、越老边境的山区一直延伸到北部平原及一些沿海省、区。这些地区的高山、山腰和平坝地区都有分布。高山地区主要是高谅、北太、河宣、广宁和西北高山地区。该地区山势险峻,平均高度在800-1000米,多石灰石高山,红土山上有腐质植物,气候凉爽,雨量多,湿度大。这一地区多居住着红瑶,一部分钱瑶,少数蓝靛瑶。山腰地区主要是北部和中部的石灰石山和土山区,高度400-600米,是窄裤瑶、钱瑶、罗刚瑶、青衣瑶的主要居住区。低地地区是山地和平原的交界地带,高度在200米以下,这里以前几乎只有白裤瑶支系,但现在增加了一些支系,如窄裤瑶、钱瑶、蓝靛瑶等。瑶族人口较多的省份有安沛(瑶族占全省人口的17%)、北太(16.4%)、河江(16%)、宣光(12.8%),根据行政区划而言,莱州(9.1%)、高平(7.2%)、广平(3.7%)。在越南北部16个省的86个县中,有4个县的瑶数人数所占比例较大,他们在各县总人口的比例分别为:渭川41%、文安41%、元平39%、北江30%。在越南有瑶族居住的881个乡中,有20个乡全部居民为瑶族,有165个乡瑶族占其总人口的50%以上。

①在老挝,苗族和瑶族被合称国“老松族”,意即住在山上的老挝人。在这里生活的瑶人约有5万,大致分作三个大的支系,即顶板瑶、高山瑶和蓝靛瑶(又称坝子瑶)等。另外尚有国钱瑶、白裤瑶、红瑶、青衣瑶等。他们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即勉语,与中国瑶族的勉语基本相同。主要分布在老中交界各省,包括丰沙里、南塔、乌端木塞。另外,在桑怒西南部、琅勃拉邦近郊和万荣附近也有居住。缅甸的瑶族人数较少,有人认为仅有120人,②有的资料记载在孟潘(mongpan)地区有瑶族居住,但没有具体人数。③据《1975-1976年泰国年鉴》载:“最近自缅甸过来的瑶族,定居于清迈府的茅县、南邦的嗷县、寨洪县”。④如此看来,缅甸的瑶族也许不只百余人。他们主要居住在缅、老、泰三国交界的“金三角”地区,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与中国瑶族的勉语基本相同。借助于1989年广西民族学院赴泰国瑶族考察组带回的资料,我们可以更详细地了解一些泰国瑶族的人口与分布。

⑤据泰国政府民众福利厅山民福利局1986年统计,泰国瑶族人口共34101人,占泰总人中的0.16%,分布在清莱、清迈、帕夭、难府,南邦、甘烹碧、素可泰等7个府、39个县、159个村。清莱府人数最多,为10645人,最大的瑶族寨子是清莱府夜詹县的海坤绷村,有1414人。最小的寨子是清莱府帕亚明来友坤海夜包村,只有3人。泰国的瑶族自称“由勉”、“勉”,他称“瑶”,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即勉语,同中国瑶族使用的勉语相类似。此外、在柬埔寨等国亦有瑶人居住,但人口与分布均不详。上述各国所在东南亚地区毗邻我国,民族状况素为世界民族学界所关注。国际瑶族研究者(特别是日本、法国学者)曾多次深入调查与专题报告,研究成果颇为丰富,这里只是略述其概貌。该地区的瑶族主要从事刀耕火种的锄耕农业,生产多为砍山垦荒,广种薄收,兼以狩猎,森林采集为主,在当地的高山、密林中流迁不定,没有永久的村落。他们至今还较完整地保持着迁徙前的民族特征,族内社会细胞同中国瑶族一样,是以男性为中心的父系大家庭,只是各个体家庭分设锅灶,已成为独立的消费单位。他们以一夫一妻制组织家庭,家庭中男女地位平等,妇女有权掌管全部收支,很少有跟其他民族通婚者。男女青年十五岁后,需分别接受标志成人的短期训练(即“成丁礼”)嗣后姑娘改穿妇女服饰,男孩要学习宗教和传承习俗。同中国瑶族一样,印支地区瑶族奉行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每家各户设有祖先神龛。村寨有掌管宗教事务的巫觋,对村寨内的大小纠纷也有权调解与裁决。这些巫觋都能以汉文写作。该地区的瑶族至今还把盘瓠作为始祖神来尊奉,并以祭祀盘瓠作为祭祖典礼的序曲。在一此瑶族家族中,到今还珍藏着我国南宋理宗正忠景定元年(1260)年颁布的“评皇券牒”(即过山榜)。

 二瑶族最初和最大规模的迁徙地区是东南亚印支地区,迁徙时间各支系不一,迁往各地区时间也不一致。当地瑶族中至今还广泛流传着《盘瓠》的故事。《盘瓠》故事中有许多虚构的成分,但却有助于解释越南瑶族的来源。剔除其模糊不清、过于奇异的情节,我们至少可以看到瑶族从中国本土迁移的过程及进入越南后的变化。毫无疑问,越南瑶人起源自中国。至于迁入越南的最早时间,越南的多数学者认为是在十三世纪即宋末元初之际,但并没有确凿的史料根据。能说明瑶族迁到越南的时间的比较可靠的材料,是瑶族自己的文献《过山榜》。如在广西荔浦县兴坪乡八鲁大队收集到一份盘瑶的《邓氏家谱》记载:“(明)永乐年间,安南外国鬼子大反时,兵省远调之不及,本省各宪速查瑶山……时值永乐四年(1406),吾太祖奉调大宪给谕下札,委太祖统带瑶丁会同营协兵征剿,而安南鬼子贼匪大敢死之多矣。各宪各营均称瑶民得力,实为勇敢,尽以兵银重赏。因此前在之山场窄小人众,安栖不下,访择各山分居。”

⑥表明至迟在明代已有迁往越南者。综合一些历史文献、口碑相传和祖谱资料,可以初步看到以下情况:“窄裤瑶是约在后黎(十六世纪)时代从广东进入越南。一支约三百人的窄裤瑶支系,在盘得务老人的带领下,经过高平到谅山的禄平州时,因语言隔膜,人们以为他们是边界的匪盗,被押解到京都,囚禁三年之久。因衣服破烂不堪,又遇大寒节令,这些瑶人就用纸的《榜文》来代替被子盖。官吏们见状,查明原委而释放,并供给用具、粮食,到山区伐林垦地。后来,盘得务老人得到允许,回到中国招集更多的瑶人到越南生活。这次,盘得务老人用七只大船,装满窄裤瑶和钱瑶,从海南(岛)进入(越南的)下龙(湾)。途中遇大风,船飘流海上,粮食将要吃完,淡水快尽的时候,风平浪静了。其中四只船抵达芒街,转到富寿和和平,另外三只船被刮到清化。直到现在,在富寿、山西、和平和清化的瑶人中,流传着这个故事。”

⑦“青衣瑶是在明末(十七世纪)进入越南的,从广东抵芒街,到北江的陆岸,再转到宣光,然后分散到高平、北、谅山和河江,另一部分则逆红河而上,到达安沛和老街。”⑧盘瑶、山子瑶在不断过山转徙中,为了向父母兄弟姐妹和亲戚朋友报告他们迁徙到新居住地后,生活得怎么样,他们就写“信歌”、“寄歌”,托人带回去。这对我们研究瑶族迁徙到越南的历史,是十分有用的。如广西恭城县东乡的盘瑶,迁徙到越南的洪水洞、万言冲后,写信歌回到恭城县,邀约家里人按照信歌中写出的路线迁徙,就可到洪水洞、万言冲找到他们。信中这样写道:“一片乌云四边飞大朝从娥(偶)赴交枝(趾)出路多愁忆愁愁忆忆无人知得路受(就)行平乐府象州过了到柳州过了柳州渡大船撑过不闻忧行过一州又二县来兵(宾)过了又迁江过了龙虎渡遥遥远远到田州过了田州到白(百)色三街四巷好风流姐妹齐停下齐齐停下且宽油(游)一片乌云四边飞大朝众娥(偶)赴交枝(趾)过了广西八(剥)碍(隘)见云南条路游游到高街又问头塘路开府在眼前行过水泥三家店大南西过小西南到了西南口大河洪(红)水满江流……姐妹问行还不远慢金山过猛华山南梁南柳广山水南华猛犸大山头姐妹安居也不愁罗离(唱歌时的饰音)一片乌云四边宽齐齐定下万言山又住猛洞山头好竹瓦盖屋好安居修山斩岭种禾熟收禾收得万和千一世不愁忆三仓未了四仓添寄书传报大朝娥(偶)齐到闪枝(趾)世不忧。”

⑨在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也发现了与这封信歌相同的两个抄本,其中桂田乡田头村赵德仙家收藏的抄本面上写着“清同治九年(1870)十二月二十四日赵荣府手抄”。由此推断,这支盘瑶迁入越南起码已有120余年的历史。又如广西恭城县迁徙到越南的这支盘瑶中有一个叫冯朝易的人,写了一封信歌给他的弟弟冯朝唐,信中开列的地名比上述的信歌更为详细,如经过什么县,什么圩,什么塘,什么桥等。广西十万大山的山子瑶,也有不少迁入越南,如盘、李、蒋等姓的山子瑶,就有搬迁到越南的。1981年66岁的蒋福寿,他家从十万大山搬迁到宁明县的明江,他小的时候就跟随父母亲迁入越南的广宁八则县。盘姓族谱记载,他们的祖先原在福建的龙田坡,辗转迁徙,到达广西的博白县,然后进入十万大山,再搬迁入越南,至今已21代人。迁入越南是5代以内的事。

⑩此外,越南高平、北太、河宣等地的红瑶、钱瑶,系约在18世纪末叫从广东和广西迁来;白裤瑶从福建到达广安,转至谅山、高平、太原,然后抵达宣光。这一支系的一小部分又从宣光迁至端雄,然后溯红河到安沛、老街。这部分又称贺瑶。只有罗刚瑶进入越南的时间最晚,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关于瑶族迁往老挝的时间,看法不尽一致。一般认为是在18世纪或19世纪从中国南方迁去的。例如老挝学者富米·冯维希指出,苗瑶各族于18世纪初叶从中国迁移到上老挝各省,因此他们有许多风俗习惯同华南少数民族相似。(11)坎占·巴迪认为:“苗族和瑶族于1840年开始从中国南方来到老挝。”

(12)而有的学者则认为“瑶人大约于中世纪移入”,似早于17至19世纪。

(13)由于历史上迁入老挝的瑶族,绝大部分又迁往泰国等国,所以对于瑶族来讲,老挝只不过是他们不断迁徙中的一个中间站。因此,我们拟将瑶族在老挝的变迁情况,放在泰国瑶族中一并叙述。瑶族居民从中国迁入泰国最早是在150年前,最迟有四、五十年前才迁到泰国的。他们最早进入的地区一般是难府、清迈府、帕夭府和清莱府。大多数瑶族是从难府进入泰国,部分是从帕夭府、清莱和清迈府进入泰国。泰国瑶民《祖图》和他们提供的口碑资料,

(14)表明泰国瑶族都是从中国的广西、湖南、广东、云南等地迁去的,但迁徙的路线和时间不尽一致。大致是三条路线:第一条路线:从广西或云南进入越南而后经过老挝迁入泰中。如:难府难乡冯进周《祖图》记载,冯氏是从广西道平乐府出发→广西泗城府→越南奠边府、兴化省、猛添州→暹罗道→老挝猛府→猛府泪洞→清莱府→难府。难府难乡黄金升《祖图》记载:从广东出发→广西平府→浔州府藤县、昭平→桂林府、永福→贵州荔波→越南归化→云南建水县→老挝猛宣→泰国难府。又据口碑资料,如难府巴岗乡老人邓进府说:其祖先是从中国广西迁到云南转入老挝,大约在广西住有4代,云南住1代,老挝住6代之久;他本人生在老挝丰沙府帕莱山的会野村,在那里住有18年,又迁到泰国难府从牌,在那里住14年,迁到越南住有8年,再迁回难府巴岗,直到现在已有17年。难府巴岗村邓进堂说,他的祖先是从中国的广西迁到云南,经过云南进入老挝的。他本人生在老挝丰沙府丰沙府丰沙县丰沙乡,困地少人多,谋生艰难而迁来泰国难府波县,长期住在山区,刀耕火种,过着游耕生活。23年前,泰国政府对山民实行搬迁政策,即从山上搬到山下住。巴岗的瑶族就是那时从大烟地等山区迁来的。因为巴岗土地平整,土地肥沃,可以种粮食、棉花和果树,公路通过村子,交通方便,经济发展快,孩子上学也方便,村寨设有小学。 

第二条路线:从中国云南经缅甸进入泰国。据泰国清莱府帕莱村村长李进贵老人提供的资料:帕莱村有98户,600多人,其姓氏有盘、李、冯、邓、黄、赵等。他们都是从中国迁到老挝经金三角的老、缅边境进入泰国,李姓中一路迁去帕夭府,一路迁清莱府的帕莱村;跟李姓同来的还有邓、赵、黄三姓13家人。又如,清莱县八卡村有瑶族30户240余人,有盘、赵、李、冯四姓,其中盘、赵、李三姓是从云南经中缅边境迁来泰国。现泰、缅边境还有盘姓居住在那里。清莱府会坡乡有瑶族3600人,其中盘、赵、李、邓、冯、刘等七姓。乡长盘才兴说,这七姓瑶人都是从中国云南的猛新迁到缅甸的井东省,他本人就出生在那里,18岁迁来泰国清莱府。难府南几岗村盘法贵忆及其祖先是从广西桂林迁往贵州的大怀山和南龙,再迁广西天峨、泗城府(凌云县),再迁到云南南升地方,再迁于缅甸孟游,经老挝的猛,而后迁到泰国难府。到泰国居住的第一代是他的祖父盘法清。第三条迁徙路线;从广西出发经云南,再经老挝而进入泰国。各姓瑶族大多数是沿着这条路线进入泰国的,它也是中国瑶族进入泰国的主要路线,如下邓、赵、李、盘四姓瑶族的《祖图》资料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如泰国难府邓富珠《祖图》记载:其祖先从广西龙口(胜)县出发→柳州、桂林、泗城等府→云南开化、临安等府→老挝的猛→泰国难府,而后辗转清莱府,最后定居难府巴岗乡。清迈府赵有华的《祖图》记载:赵姓祖先也从广西梧州迁出→广东连山县→广西平乐、桂林→湖南道县、江华→广西永福→云南文化、元江、建水→老挝猛声府→泰国清迈府。

难府赵贵升《祖图》记载:赵姓从广西柳州山发→云南临安、猛腊→老挝国→泰国难府、清莱府。清莱府李富昌家的《祖图》记载其祖先是从广西迁到云南建安府→老挝的猛府→泰国难府。还有些瑶族是从湖南、广东和贵州迁出的,也是走这条迁徙之路。如帕夭府班卡的赵富银《祖图》记载其祖先是从湖南永州迁出→广东连山县→广西平乐县→云南开化府文山县→老挝吉处→泰国南邦→帕夭府。难府李承明记载其祖先从贵州迁出→广西→云南猛腊→老挝改会洞→泰国难府。口碑资料中也可以清晰地看到这这条蜿蜒的迁徙路线。清莱府米沙村陈贵秀说,陈家是从中国云南省开化府迁来的,路经老挝的布卡。“阿公死在云南省的猛(*#0483)弄麻,父母亲迁到老挝国的布卡地区生了我们兄妹三人。我12岁时,父亲去世了,14岁时我家又搬到老挝国弄进村,18岁时搬到老挝国的一个城市,29岁结婚,32岁搬来清迈府粘县(即夜詹县)住有10年,42岁搬来米沙村,住到现在已有31年了。”帕夭府班卡乡盘福财说,他生于老挝八猛山,父亲带他和弟弟迁来泰国昌孔县(属清莱府)的布兰卡,后来又迁到会东,住三年又迁去布兰卡,后来又迁到会东,住三年又迁去布兰卡,再迁来班卡,已住23年了。据他父亲说,他家是从中国云南省猛腊迁到老挝的猛布卡村,两年后又迁到泰国清莱府昌孔县,从云南迁出来时还有邓、李两姓瑶族,同他家一起在老挝布卡村住一段时间以后就分开了。清莱府蔑占地区的帕勒瑶寨共有800多人,全中瑶族,有黄、邓、李、盘、王、冯等姓。据该村寨的头人李进新讲述,该村的瑶族都是从中国广东、广西迁来的,先迁到寮国(老挝),尔后在四、五十年前又迁到泰国。迁到老挝后,在猛新住了七八年,又迁到猛水住了50多年,再迁到孟孟住了40多年,他的父母都葬在孟孟。他自家已在帕勒寨住了近40年,现在云南和老挝还有他的亲戚。 

中国瑶族大量迁往东南亚,有着比较复杂的经济原因和社会原因。日本学者白鸟芳郎认为瑶族迁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种:(1)、地力耗尽无法继续耕种;(2)、人口增多,村寨无法容纳;(3)、村寨传染病流行;(4)、村寨遭他族侵占;(5)、部分农户之间的世仇或与头人发生冲突而搬出村寨。以上诸种因素中,第一种又是迁徙的主要原因。(15)我们认为,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原因迫使他们不断迁徙。一是生活贫困,租税沉重而被迫迁徙。泰国难府瑶民中有一首民歌唱到:“瑶人世上是忧愁,瑶人住处无避篱。风吹雨水湿床席,妻儿男女泪涟涟。三人要税来取谷,瑶人逃散四方游。”正是写照。二是因战争而被迫迁徙。近一、二十年来、瑶族从越南、老挝向泰国、美国、法国等国迁徙,其原因之一是由于爆发印度支那战争,迫使瑶人向海外迁徙。 

三瑶族大量迁往欧、美、澳各大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是在印支战争期间,作为难民而漂移外洋的。20世纪70年代以来,印支地区战火连绵,政局动荡,民不聊生。瑶族当中的男性青年,因生活所迫大部分去当兵;另有一些人因战争由老挝被迫逃往泰国,大多数被收容在难民营中。当时根据国际红十字会组织的呼吁决定,将印支难民(包括越南境内的)分别由中国、美国、法国、加拿大分摊接收。基于以上历史背景,瑶民于1975年开始从泰国分批移居美国。目前移居美国的瑶人约有1.7万人,分布在美国西部华盛顿、俄勒岗、加利福尼亚等州,其特点是大部分分散,小部分集中,都是居住在城市。最多的是加利福尼亚州,有8000余人。美国瑶族均属盘瑶支系,操“勉语”,与我国湖南江华岭东,广东连山、连南,广西贺县盘石、富川西岭、田林县的部分山区,以及云南河口等一带的瑶族语言相通。1984年来华的美国瑶族访华团负责人赵富明,能流利地操用中国瑶语勉方言,其发音之语调、尾音,以及体质特征,跟奥北瑶族十分相似。据赵自述,其先祖是由广东迁往云南,经过云南元江流入越北山地的。又于越南抗美期间迁入老挝,因战争所驱,辗转抵过泰国,20世纪70年代才定居美国。赵氏家族由云南抵美国,先后达七八代,故瑶族老人对以往历史记忆犹新,一些老人亡故前一再谆谆告示后人,不忘把其亡灵归送中国的韶州府。

(16)本世纪七十年代末,在大批瑶民迁徙美国的同时,也有不少人来到了法国、加拿大、新西兰等地。法国共有1000余人,加拿大有5000余人,新西兰约100余人。另外,在墨西哥、巴西、瑞典、澳大利亚和非洲国家也有瑶族居住,表明瑶族已散居在除主体在亚洲以外的美、欧、澳、非等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根据有关系材料可知,法国瑶族源于中国,属瑶族共同体中的盘瑶支系。从该国瑶民珍藏的迁徙路线实录看,他们的祖先大约于明末清初还在广西境内,随后迁往云南,一部分由云南出境时入老挝,部分辗转越南进入老挝等地,最后落脚在法国。至于瑶民如何走向加拿大、新西兰、黑西哥等地,目前缺乏足够史料,难以查证,但我们不难想见,他们所经历的曲折是相似的。其中很大一部分瑶民的迁徙也应与印支战争有关。

 印支地区以外的瑶族,多是因战争所迫而四处流迁,由联合国及各国慈善机构编遣、收容在各类难民营中,或被安顿在农场、矿山以自食其力。其居住分散,人口稀少,对外联系也较稀疏,政治遭遇、生活景况尚不为外人所熟悉,但他们的命运仍为人们所关注。日前散居在美、法等一些发达国家的瑶族,基于所在国的经济形态、政治制度、文化特征的严重差异,其自身的传统文化受到了很大的渗透和冲击。他们作为难民进入西方各国以后,既失去了原住国那样的生产条件,也没有生活必需的资金,只能依靠政府的救济金。这样,他们就不得不抛弃传统的生活方式,去工厂、农场打短工。经过多年的努力奋斗,他们现在大多数在经营商业或做工,也有一些文化程度较高的瑶民在当地政府的电台、电视台、学校任职。定居美、法等国的瑶族,都自称“勉”。

因人口稀少,瑶民们同舟共济。他们在相互之间和家庭中,操勉方言,依然严格按传统习俗组织生活,尤其是传统的宗教活动、宗教意识在人们中间仍有强大的支配力。他们的家庭由一夫一妻制组成,有些家庭多达三代同堂。目前大家庭正趋于淡化之中,两代人的家庭渐成主流。瑶族儿童、少年除在当地英语、法语学校学习外,还有意识地学习一些原操语言,包括瑶语、汉语等,有些还在本民族知识分子开办的瑶文学校接受教育。不过瑶族中的青年一代,受西方现代文明的熏陶甚深,对其自身民族的文化传统了解不够,这引起了老一代瑶民的关注。

瑶族是一个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的民族,为了维护本民族的传统,振奋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意识,当地瑶族中的一些有识之士便想方设法使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其主要措施大致有:①利用瑶族的务种传统节日和集会的机会,举办各种怀念祖先、忠于本民族教诲的活动,讲述瑶族的迁徙历史和历代民族英雄的事迹,以激发青年一代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在法国,瑶族平时都着与法国人一样的各种款式的时装,但在民族节日或集会时男女老少都穿民族盛装,小伙子们如着西装就挂一条绣有瑶锦的领带,以此标志是瑶人。②成立美国瑶族协会、法国瑶人协会等社团组织,开展加强本民族内部的联系活动。

③美国瑶族的有识之士创制了瑶文,并在当地开办了瑶族子弟学校,使用瑶文教科书。目前,在美国已编篡出一批以瑶放迁徙历史和其他优秀文学作品为内容的瑶语入门书籍。这些都表明,瑶族作为一个独立、自强的民族,从古至今都顽强地保持着该民族的一定的独立性。

 注释:①(越)阮克颂等:《越南的瑶人》(梁红奋译),载《民族研究参考资料》第18期。②杰奈尔·哈兹尔丁:《泰国金三角的六民族》,《民族译丛》1982年6期。③c·m·enripuez,ibid。此转引自申旭等《中国西南与南亚的跨境民族》第185页。④《民族译丛》1979年3期。⑤《泰国瑶族考察》(二),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⑥转引自范宏贵:《瑶族从中国迁入越南浅谈》,载《广西民族研究》1986年4期。⑦(越)阮克颂:《越南瑶人各支系初探》,载越南《历史研究》1966年6期。⑧(越)阮克颂:《越南瑶人各支系初探》,载越南《历史研究》1966年6期。⑨上述所引资料均见《广西大瑶山瑶族社会历史调查》(民族部分)。信歌原无标点。⑩范宏贵:《瑶族从中国迁入越南浅谈》,载《广西民族研究》1986年4期。(11)(老)富米·冯维希:《老挝及其胜利地反对美国新殖主义的斗争》,老挝爱国战线1970年版。(12)(老)坎占·巴迪《老挝外交史》第18页,万象1971年版。(13)《世界各国民族概览》(亚洲部分),世界知识出版社,1986年4月版。(14)《泰国瑶族考察》(三),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15)(日)白鸟芳郎:《东南亚山地民族志》,云南省历史研究所东南亚研究室,1980年。(16)姜永兴:《国外瑶族及其研究》,载《瑶族研究论文集》157页,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本文原载《民族研究》1995年01期,第90-97页)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