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当前位置:汉程网 >民俗 >中华民族 >京族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作者:邓结

京族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的万尾、巫头、山心三个小岛上,地处我国大陆海岸线最西南的部位,与越南隔海相望。京族原为'越人',历史上亦称为'京人',1958年正式定名为'京族',京族三岛的京族是15世纪末16世纪初从越南涂山迁徙来的,至今约500年历史。京族最具代表性的民俗风情是每年一度的哈节。
哈节,又称'唱哈节',所谓'哈'或'唱哈'即唱歌的意思,是京族的传统歌节,通宵达旦,歌舞不息。哈节主要流行于广西的京族居住地区。哈节的日期各地不同,万尾、巫头二岛为农历六月初十,山心岛为农历八月初十,海边的一些村落则在正月二十五日。虽日期各异,但节日的形式与内容基本相同。
一、起源
哈节是为了纪念海神公的诞生。京族人以海洋渔业生产为主,信奉海神。每年都要到海边把海神迎回哈亭敬奉,祈求人畜兴旺,五谷丰登。
'哈'是京语译音,含有'歌'、'请神听歌'的意思。关于哈节有不少民间传说,其中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传说称,七八百年前,京族人民在封建统治者压迫下,生活穷困潦倒,苦不堪言。于是上苍派一位歌仙下凡,来到京族三岛,以传歌为名,动员群众起来反抗封建压迫。其歌声委婉动听,听者纷纷仿学,这就是京族人民能歌善舞的由来。她的歌声感动了许多群众。后人为了纪念她,尊其为歌祖,称之为歌仙,并建立了'哈亭',定期在哈亭唱歌传歌,渐成节俗,流传至今。


二、主要活动
哈节前,京族人家家户户打扫门亭,里里外外布置一新,哈节那天,全村男女老少穿着节日盛装,聚集在哈亭内外,举行迎神、祭祖和'唱哈'等活动,非常热闹。
各村的哈亭是节日活动的中心。哈亭选用上等木料,有独特的民族形式,其建筑形式古朴、美观、繁简各异。屋顶的屋脊正中塑有双龙戏珠的吉庆形象装饰,哈亭内分左、右偏殿和正殿。正殿设有京家人信奉的诸神神座,殿内的柱子上都雕写着具有民族习俗特色的楹联或诗词。较大型的哈亭内,祭祀场地两侧设有阶梯形的宾客坐席,这是专供村里辈份最高、为修建此哈亭和筹办哈节捐资捐物者所设立的。座次的顺序,也是以贡献功绩的大小从高到低论定。


京族哈节活动由祭祖、乡饮、社交、娱乐等内容组成。节日活动历时三至五天,通宵达旦,歌舞不息。周围各族群众亦来共同欢庆。整个节日活动过程,大体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1、迎神:在'唱哈'前一天,集队举旗擎伞抬着神座到海边,遥遥迎神,把神迎进哈亭。把所养的'象'(其实就是猪)赶到哈亭绕行三周。然后留到半夜杀掉,由主持'哈节'活动的头人组织参加'哈节'乡饮,听哈的人(即有资格入席的人按先后次序登记在本子上,每年轮到排在最前的一定人数,为'哈头'筹办祭品。)各养一头大猪,养时要把猪洗得白白净净,不得弄脏,也不能咒骂,称为'养象'。到了节日,看哪个养的猪最大就选他的,这头猪用以祭神之后,只分八斤猪肉分给众人吃,其余的由'养象'户自行支配。

2、祭神:祭神的具体时间为节日的当天下午三点钟左右。祭祀仪式开始后,首先由主祭者带领人们迎接来自海上、天宫各位神灵、祖先进入神位,读祭文,紧接着是向诸神敬酒和献礼。在祭祀之后进行娱神的过程中,表演内容不但穿插了人们喜闻乐见、反映生活情趣的古诗词演唱、历史故事说唱等,还要唱'进香歌'、跳'进香舞'、'进酒舞'、'天灯舞'等。
1)、《进酒舞》
舞者在劝慰神灵饮酒的《进酒舞》中,反复以双膝微颤的三角步进退往复于神案前,同时双手在胸前表演从小指依次轮指带动手腕转动的'轮指手花'和两手互绕、手指轮转拉开的'转手翻花'等柔美舞姿,以表达京族少女对诸神的爱戴和崇敬。
2)、《采茶摸螺舞》
《采茶摸螺舞》从情歌'舞采茶'演变而来。歌舞中'桃姑'们(女舞者)用各种模拟采茶和捕捞螺丝的动作在歌声陪伴下翩翩起舞,把人们的思绪忽而带到绿茵葱茏的茶林,忽而又引向碧波喧嚣的海边,共同分享姑娘们摸螺捉虾的喜悦。整个表演像一首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抒情诗,使人陶醉。此外,按京族古老习俗:未婚的男女青年,若各自制作的木屐大小、样式和花纹都同样的话,那么这对青年男女即被认为是获得天意撮合的夫妻。为此,京族民间便演变出述说为获得'天意撮合'的名分,恋人便私下'串通'花屐的大小、式样与花纹,使'巧合'成为现实的《对花屐》舞蹈。这些充满生活情趣的舞蹈,不但达到了'娱乐神灵'的目的,而更重要的是使人们真正获得了身心的愉快和精神上的享受。


3)、《灯舞》
在《灯舞》中,舞者头顶瓷碗,碗上叠盘,盘子里点燃蜡烛,同时两手端着酒杯,杯中也各有蜡烛一根。载歌载舞时,三根蜡烛闪闪不灭,若是群舞,一片烛光闪烁,煞是好看。《灯舞》的结束开启了亭内外人们与咏队歌声的闸门,如潮的歌声此起彼伏,还逐渐加入着由近及远的人声和笑声,形成一曲曲人间的祥和之音飘向广阔的夜空。
3、入席、听哈:祭神毕,入席饮宴与听哈,称为'坐蒙'(又称'哈宴'),每席六至八人。酒肴除少数由'哈头'供应外,大部分由各家自备,每餐由入席人轮流出菜,且边吃边听'哈妹'唱歌。妇女只是捧菜上桌,不能入席坐。妇女、儿童均在'哈亭'外边听歌。'唱哈'是'哈节'的主要活动项目,'唱哈'的主要角色有三人,即一个男子叫做'哈哥',又称'琴公',两个女子叫做'哈妹',又称'桃姑'。主唱的'哈妹'站在'哈亭'的殿堂中间,手里拿着两块小竹片,一边唱一边摇摆着敲,伴唱的'哈妹'坐在旁边地上,两手敲打竹制的梆子和之。'哈妹'每唱完一句,'哈哥'就依曲调拨奏三弦琴一节。如此一唱一合一伴奏,直到主唱的'哈妹'困倦了,转由另一个'哈妹'出来主唱,'唱哈'要连续进行三天。歌的内容有民间传说、哲理佳话、爱情故事等。

4、送神:'唱哈'完毕就送走了神灵。送神时必须念《送神调》,还要'舞花棍'。送神后整个'哈节'的仪礼便结束了。
哈节期间人们还进行其他活动,不善唱歌的男子们也不甘于让姑娘们专美于前。于是,斗牛、比武、角力竞赛等也随之展开,成为哈节上极富特色的重要节目。
三、传承价值
京族是我国唯一的海洋民族。哈节是京族唯一的本民族传统节日,每年都隆重庆祝,以祭祀神灵、团聚乡民、交际娱乐为主要内容。经过近五百年的发展演进,京族哈节是京族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通过了解京族哈节迎神、祭神、唱哈、乡饮、送神的全部过程,从中可解读哈节作为海洋文化的积淀。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