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桂婷
广西环江县毛难族花竹帽,是供毛难族妇女当雨具用的一种精美的手工艺品。毛难族称花竹帽为“顶卡花”,即在帽底编织花纹的意思。该花竹帽是用当地盛产的金竹和墨竹篾子编织而成的。工艺精致,花纹美观,帽形大方,结实耐用。很久以前有个汉族青年,是个编织能手,他走到哪就用哪的竹子编织竹器卖,以此糊口度日。一天,他来到长满金竹和墨竹的毛难山乡,看见这么多好竹子,喜出望外,砍了些竹子,连夜编成一顶花竹帽。第二天,他高兴地戴着它上山继续砍竹。当时在山上还有个毛难族姑娘正在砍竹,也是个编织能手。一会,天突然下起雨来。小伙子毫不犹豫地把花竹帽递给姑娘戴着挡雨。姑娘不好意思一个人戴,就与小伙子一块戴。雨停后,姑娘突然发现帽底编有精美的花纹,惊喜地说道:“多美的顶卡花!”后来,两人结为夫妇。在汉族青年帮助下,那位毛难族妇女把“顶卡花”编得更加精美了。从此,顶卡花就在毛难山乡流传开来。毛难族妇女把花竹帽看成是美好幸福的象征。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政府招待所,18岁的毛南族女服务员谭珍把自己刚刚编织了不到一半的毛南族花竹帽拿到记者面前。与展柜里的花竹帽比起来,她的作品只能勉强“过关”。2005年3月,谭珍在县里面组织的培训班上学习这门手艺。“断断续续地编这半顶帽子已经花了两个月,技术差得远,”谭珍羞涩地说。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北部与贵州交界一带,是我国唯一的毛南族自治县,近7万毛南族同胞中有大约5万聚居在这里。由于历史的变迁和毛南族善于融入外来文化的特性,毛南族的建筑、服装、工艺和风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都处于消失的边缘,目前正在当地政府部门的精心保护中小心地传承。
作为毛南族象征的花竹帽,是用竹子作材料手工编织的一种外形类似斗笠的帽子,工艺复杂。在有30多万人口的环江县,75岁高龄的毛南族老人谭顺美目前是花竹帽编织工艺唯一的传人。顺美生活在环江县下南乡古周村。据谭顺美介绍,在他小时候,村里很多人以编织为生,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他身边会编花竹帽的人越来越少,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古周村花竹帽编织艺人相继去世。岁月沧桑,编帽技术转眼间已成了谭顺美的“独门绝技”。“要不是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偶然发现了谭顺美老人,花竹帽的编竹工艺也许就真的失传了,”环江县县委书记韦胜红说。从1998年开始,环江县政府划拨行政经费开办培训班,每期组织十几名心灵手巧的毛南族姑娘跟谭顺美学艺。但是由于工艺难度大,耗费时间长,又见不到眼前的经济效益,县里只能靠发工资吸引到一些学员。2005年初农闲时,环江县政府举办了3期培训班。在谭顺美的精心指导下,又有几十名姑娘初步掌握了花竹帽的编织方法,但是都谈不上“学成”。
“花竹帽是毛南‘族宝’,由它衍生的花竹帽歌舞等花竹帽文化是毛南族文化的精髓,我们只希望能有几个人掌握这门手艺,使‘族宝’能够流传,让花竹帽编织手工艺获得新生,”环江县委宣传部长翟红玲说。与花竹帽工艺比起来,毛南族傩戏面具的命运令人欣慰。这枝一度面临失传的民间艺术奇葩,如今经过毛南艺人的努力又重放异彩。原始古朴、风格独特的傩戏是毛南族的民间传统舞蹈,表演过程中始终戴着被称为傩面的木制面具。用优质木块雕琢而成的毛南傩面一般30公分高,20公分宽,共有文、武、善、凶四大类72种面相,性格、神态各有其特点,靠毛南族艺人在民族口头文学的基础上依据个人想象创作。随着木面雕刻艺人相继谢世,这门工艺曾经遭遇严重断层。幸运的是,毛南族老人谭信慈怀着对毛南傩戏的敬意和对木雕艺术的痴情,经过近20年的研习和奋斗终于获得成功。他雕刻出来的傩戏面具,文官清秀,武将威猛,绘上油彩栩栩如生。据环江县委工作人员卢杰介绍,环江县目前有一小批掌握傩面制作技术的艺人,但是像谭信慈一样技艺精湛的,只有两三位。通过当地政府牵线搭桥,很多人慕名来环江和谭信慈老人签下了傩戏面具订单,环江县也计划把这项民族工艺品作为旅游产品进行规模开发。“希望市场上的好销路能够吸引毛南族的一些年轻人主动来传承这门技艺,”环江县民族局一位负责人说。相对于民族手工艺的继承,毛南族建筑和风俗等遗产的保护难度更大。花竹帽编织工艺传人谭顺美老人居住的下南乡是毛南族的发源地,也是毛南族风情保存得相对完好的地方,至今留有全县仅存的三幢毛南族“干栏”式民居。“我们已经给当地群众讲清了保护民居的道理,建议他们不要破坏这几幢房子,也不要在小桥流水式的山村里盖起高高的砖瓦房,但是这些地方毕竟不是文物保护单位,”环江县县委书记韦胜红说。
毛南族有自已的语言,但是没有本民族文字。由于长期与汉、壮族人民交往,几乎所有毛南族人都通晓汉语。据介绍,毛南族人非常善于吸纳外民族文化,并且热爱学习,有晨读的习惯。“在我国的少数民族中,毛南族是大学生最多的民族之一。当年毛南山村里如果有年轻人考上大学,但是因为家境贫寒读不起,全村人都会主动出钱帮助,”环江县民族局长谭锋说。毛南族文化嬗变速度之快的原因由此可见一斑。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原本计划到位于环江县城的毛南族文化博物馆参观,但是当地政府工作人员说,1996年建成的这座博物馆已经于今年上半年开始闭门谢客,因为几乎没有人来参观。
据环江县思恩镇的乡亲们介绍,毛南族的民间风俗目前也只有百分之六十至七十尚存,只能在偏远的农村才能见到。农历五月的“庙节”、清明节“赶祖先圩”和元宵节“放飞鸟”是毛南族特有的节日,但是由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家乡,参加这些节日的毛南族人一年比一年少。针对濒临消失的毛南族傩面戏,环江县政府目前已经基本完成了拍摄和录音等抢救性记录工作。“依托旅游等产业,寻找保护毛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带动经济发展的契合点,是政府的责任。我们在呵护毛南族文化的同时,鼓励更多的毛南族同胞走向外面的世界,最终带领乡亲们走向富裕,走向新生活,”韦胜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