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当前位置:汉程网 >民俗 >传统服饰 >传统服饰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洗礼与传统文化中,中国的官服在每个朝代都留下深刻的印记,且根据皇帝的喜好憎恶和穿着时尚的不同而形式各异。然而,皇帝的冕服历代沿袭,大体形制并未更易。
 

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中的官服大体形制
 

  商代和西周时,皇帝的冕服开始形成。按照礼仪规定,凡戴冕冠者,必须身着冕服。按冕服的质地、颜色和图案的不同,有等级区别。帝王在最隆重的场合穿绘有十二章纹的冕服,其他场合按重要程度而递减章纹,冕旒的数目也一样相应递减。诸侯、卿大夫随同帝王参加祭祀大典,冕服所用章纹要随帝王所用多少章纹而递减。如帝王用十二章纹,公卿只能用九章,以此类推。这样,从服装中就可以判断出一个官员的大小。同时,由于中国的政权主要是由文人掌管国家和地方的管理,所以文官的地位高于武官。上朝时,文武百官分列两厢,文左武右。官职上,左丞相比右丞相高,而且文武官员的服饰也不相同。

  从隋唐开始,官服的色彩被定型下来,以至影响到清代。唐代的官服比以前任何一个时代都要漂亮,且自成体系,头上戴的是冕、冠、笄、帻。官袍服用绫做成,以不同颜色花纹做等级区分。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五品服绯,六品七品服绿,八品九品服青,妇人从夫色。腰间束带,脚登乌皮六合靴,把帛布结成鱼形,鱼即被作为皇室的标志和官员的标志。这些绣纹图案相传是由武则天创立的,她赏赐绣上鸟纹的袍服给文官,绣上兽纹的给武将,使官服从此变得绚丽多彩,并且影响到明代和清代补子和补服的出现,使中国的官服融入了秀美与高雅。

  明代的官服,除了面料本身的纹样外,还分别用方或圆补子,在胸背各一块。尺寸比清朝的大衣。一般是直接织在料上的,而清朝则是先织好补片,再缝到衣服上,所以叫“补子”。明代的文武百官的服装,在唐、宋、元的基础上更加细致:穿盘领右衽袍,用沙罗绢制成,袖宽三尺。一品到四品绯袍,五到七着青袍,八品九品着绿袍。

  清朝的官服,将数千年的官服制度浓缩到一个朝代中体现出来,又加上满族的特色,因而做工精致,装饰繁复,礼节众多。除了满族特有的箭袖、蟒服、披肩、翎领事王公大臣朝服必备,而且四季各不相同,外套所用的皮毛不同、顶子材料不同、翎子眼数不同、当胸补子、朝珠数量也不同,区别分明,明眼人一望便知官员级别。另外,一个重要的服装是黄马褂,是皇帝封赏给下属的,穿上它便拥有特殊权利,即使犯了罪也不用杖刑,因为打黄马褂等于打皇帝。

  在当下,人们享受着民主与自由的新鲜空气,远离了专政独裁的皇权。但是,回溯到诸如乌纱帽一类的中国古代衣冠服饰中,一切服装流行和规则都是从宫廷分流出来的。惟有皇家服饰、官员服饰最为精彩,因为它集中了全国的能工巧匠、服饰精华,从染纱织纱到缝衣刺绣,耗费了大量金银珠宝和名贵材料,每道工序都可以说是最一流的。所以,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在漫长的服装发展史中,惟有这些封建社会的皇家等级服装,才能最充分地反映传统服饰的精华,最具有研究价值。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