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当前位置:汉程网 >民俗 >传统节日 >中元节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中元节的来历

中元节的来历

  中元节指的是农历的七月十五日,这一天是中国人祭祀鬼神的日子,所以这个节日也叫鬼节。中元节是与正月十五的上元节和十月十五的下元节并列的节日,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
  中元节的来历:远古时候,相传农历七月初一“开鬼门关”、七月三十日“关鬼门关”,在这一个月里, 所有的无祀孤魂全从阴间出来,到人世各处徘徊找东西吃。因此,各个地方都纷纷在这一个月里举行“普度”的祭仪,以“超度孤魂”。
  从前,各地是以村庄或乡镇为单位,每天举行普度仪式,把七月的每一天都排得满满 的,使孤魂野鬼每天都有东厦吃。但后来却逐渐演变成铺张浪费的恶习了,不但贫苦的 农家不胜负担,而且在普度大张宴席时,每每引起酗酒、殴斗及其他事件,后来便决定统 一在七月十五日举行普度。
  据日本铃木清一郎《台湾旧习俗信仰》的第三篇“岁时与祀典”所载中元节的来历,普度在台湾分 “公普”与“私普”两种形式。公普以寺庙为中心,祭祀规模较大;私普则是各户在家中举行,通常同一村庄或乡镇在同一天举行——这当然是未统一于中元日举行之前的情形。 分述如下:
  私普的日期是按照传统风俗来定的,甲村是哪一天,乙村是哪一天;甲家人是哪一 天,乙家人是哪一天,事先都已经分别规定好了。
  私普的费用由各家自己负责。在规定好的日子,各家各自做好饭菜,招待来自阴间的饿鬼。从当天下午四点起,要在房前供上三牲(即牛、羊、猪)或五牲(即牛、羊、猪、狗和 鸡)及其他的食品,并焚香烧银纸超度孤魂。
  公普则以寺庙为中心,由当地的富豪、叔贵或庙中主事者担任“公普”的主祭人。在 公普举行的前一晚,庙前便插起了一根高达数丈(1丈等于3.3米)、顶端有一盏灯笼的 “灯篙”。相传这灯篙上的灯笼一点亮,陆地上各处的孤魂便知道明天这儿有东西可以吃 了,就会纷纷“联袂前往”。至于水中的水鬼和孤魂,人们则以“放水灯”来通知他们普度。
  “水灯”是用竹条与纸糊成盒子状的尖顶“纸厝”。纸厝门上写着“水灯首”或“水灯 头”,厝内贴红纸,上写“普度明公”、“庆赞中元”、“敬奉阴光”等字样,并在里面插一对蜡 烛与几根香。整个纸厝安置在黄麻编成的筏,或并放在的漂浮的圆木上,借其浮力漂流于水上。
  在普度前一天,人们手捧水灯,由道士领导先游行市街后,来到河边放在水上,让它 随流而去。如果放水灯是在黄昏或夜晚举行,点点灯火在水上漂流着,有一种阴森的气氛。
  通常在放水灯时,河边都放了桌子,上面供有三牲、饭菜、银纸巾衣(作为祭品点燃,供奉孤魂)等,由僧道念招魂之偈,引导水中孤魂上岸。水鬼看到了水灯。便分别上岸来享受盛宴了。但水鬼若觉得不够吃,第二天还可以相偕到庙前享用公普的祭品。庙前除了祭坛外,还搭建了“孤棚”。孤棚是先用四根大圆柱子,在两公尺高处架起 十五、六坪大小的棚子,附近各家便竞相来排列三牲、五牲、食物和各种山珍海味,上面还 插着写有“庆赞中元”、“普醴阴光”、“敬奉阴光”等字样的三角小旗和线香。供物很快地 就摆满了孤棚,人们如此优待孤魂野鬼,无非是希望它们别降灾祸罢了。当然,七月十五 普度十方孤魂野鬼是古人的一种迷信活动。
  撇开迷信的成分不谈,普度表现出中国人“推己及人”的仁爱之心。因为孤魂野鬼虽然不是自己的祖宗,却也总是死去的中国人,在七月里祭祀他们,无非尽一点心意罢了!
  中国人祭祀鬼神的日子很多,其中清明节、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下元节)合称“三冥节”,都与祭祀鬼神有关,所以都可以称为鬼节。但我们一般所说的“鬼节”,则是指农历的七月十五。
  中元节,俗称鬼节,节日日期为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起源于宗教。中元是道家术语,特指道教之神地官大帝的生日,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释正月“三元”说,“十五上元,七月中元,十月下元,为三官圣诞。曰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在道教信徒的日程中,中元这一天有着特殊的意义。《道经》说“,七月十五中元之日,地官校勾搜选人间,分别善恶诸天。圣众普诣宫中,简定劫数,人鬼傅录。饿鬼囚徒一时皆集,以其日作玄都大献于玉凉山,采诸花果,珍奇异物,幢幡宝盖,清膳饮食,献诸圣众。道士于其日夜讲诵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鬼具饱满,免于众苦,得还人中。”这说明中元这一天又是地官大帝“赦罪”之日。关于“三官”的提法,最早见于《三国志 魏书张鲁传》注中所引的《典略》。《典略》记载张陵领导的五斗米道的治病法说,“请祷之法,书病人姓名,说  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山,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谓之三官手书。”关于“三元”的提法,最早见于《魏书 高祖本纪》。在(高祖本纪)中记有一封太和十四年十月癸未日为文明太皇太后葬仪所下的诏书,诏书中说“:普下州镇,长至三元,绝告庆之礼。”这说明道家信奉三官大帝始于汉末的五斗米道,当时是否编撰出三官的诞生圣日,于史缺之,不敢妄言,但至迟在南北朝初期,已有了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的三元之说,因此有理由推断,在汉末至南北朝初期之间,中元日便成了道教信徒的节日。大致到了唐代的时候,中元节的道教节俗,逐渐地影响到了民间。《册府元龟。帝王部。尚黄老一》说,开元“二十二年十月敕曰:道家三元诚有科诫,朕尝精意,祷亦久矣。而初未蒙福,念不在兹。今月十四月、十五日是下元斋日,都内人应有屠宰,令河南君李适之勾当,与赎取,其百司诸厨,日有肉料,亦责数奏来,并百姓间是日停宰杀渔猎等,兼肉料食。自今已后,两都及天下诸州,每年正月、七月、十月元日起,十三至十五,兼宜禁断。”迄至宋代民间的“三元”信仰便已确立了。《宋史 苗守信传》说,守信上言:“三元日,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各主录人之善恶。”这也可以说明民间已开始过中元节了。
  农历七月十五还是佛教的节日,佛教徒称之为佛欢喜日,僧自恣日。传说在这个日子里供养佛、法、僧三宝,可以仗三宝功德之力,解救倒悬之苦。说到“救倒悬”之苦,佛寺还要在这一日举办盂兰盆会。盂兰盆会原是佛教徒为追荐祖先亡灵而设的一种宗教仪式。盂兰盆是梵文ullambana的音译,意译为“救倒悬”。这个佛教节日,起源于一个佛教故事。《盂兰盆经》
  说:“目连见其亡母在饿鬼中,即钵盛饭往饷,其母食未入口,化成火灰,遂不得食。目连大叫驰还,白佛,佛言:
  ‘汝母罪重,非汝一人奈何。当须十万众僧威神之力,至七月十五日,当为七代父母厄难中者具百味五果以著盆中供养十方大德。’佛勅众僧皆为施主,祝愿七代父母行禅定意,然后受食。是时,目连母得脱一切饿鬼之苦。目连白佛:‘未来世,佛弟子行孝顺者,亦应奉盂兰盆供养。’佛言大善。故后人因此广为华饰,乃至刻木割竹饴蜡剪彩模花叶之形,极工妙之巧。”我国的盂兰盆会,开始于六朝之时。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七月十五日,僧尼道俗悉营盆供诸寺院。”北朝齐颜之推《颜氏家训终制》说:“有时斋供,及七月半盂兰盆,望于汝也。”这说明六朝时盂兰盆会的宗教仪式不仅传入了我国,而且影响到民间,成为民间的一种节日风俗。
  由于农历七月十五既是道教的节日,又是佛教的节日,所以对民间的影响非常大。无论是道家的“赦罪之辰”之说,还是佛家的“救倒悬”之说,都与亡故的人有关,因此民间把七月十五看成祭祀先祖的“鬼节”。宋周密《乾淳岁时记)说:
  “七月十五日,道家谓之中元节,各有斋醮等;会僧寺则于此日作盂兰盆斋;而人家亦以此日祀先。”时值今日,鬼节的风俗还在民间流行,每逢七月十五时,无论城市还是乡村,仍然还有烧纸钱祭祖先的旧俗。而就古往今来的节俗而言,七月十五的节俗最为独特,在其中既有道家的影响,又有佛教的渗透,更有民间的色彩,可以说这一节日的民俗是非常之丰富多彩的。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述了当时中元节的盛况:“七月十五日,中元节。先数日市井卖冥器,靴鞋、幞头、帽头、金犀假带、五彩衣服,以纸糊架子盘游出卖。潘楼并州东西瓦子,亦如七夕。要闹处亦卖果食、种生、花果之类,及印卖尊胜目连经。又以竹竿斫成三脚,高三五尺,上织灯窝之状,谓之盂兰盆,挂搭衣服冥钱在上焚之。构肆乐人自过七夕,便般目连救母杂剧,直至十五日止,观者增倍。中元前一日,即卖练叶,享祀时铺衬桌面。又卖麻谷窠儿。亦是系在桌子脚上,乃告祖先秋成之意。又卖鸡冠花,谓之洗手花。十五日供养祖先素食。明即卖摖米饭,巡门叫卖,亦告成意也。
  又卖转明菜花、花油饼、馂豏、沙豏之类。城外有新坟者,即往拜扫。禁中亦出车马诣道者院谒坟。本院官给祠部十道,设大会,焚钱山,祭军陈亡残,设孤魂之道场。”后来明田汝成的《熙朝乐事》也记载说:“七月十五日,俗传为中元节地官赦罪之辰。人家多持斋诵经,荐奠祖考,摄孤判解;屠门罢门;僧家建盂兰盆会,放灯西湖,及塔上河中,谓之照冥;官府亦祭郡厉邑厉坛。”你看,中元节是何等的隆重热闹,中元节的节俗又是何等的多彩多姿。

中元节的由来

  在古汉语中,“元”与“圆”相通,中元节,乃是基于“三元”之说,所谓“三元”指的是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三个月圆之日。商代以“天干”计时,周代以“圭表”测影计时,并进一步明确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的具体时间,还定出了“朔日”与二十四节气同时并行的节日。即以月的朔望圆缺为记,朔为“上日”,为月之初,又称“元日”,正月的朔日谓之“元旦”,系一年之初第一个传统节日。望日月圆,为月之十五日,称之为“七元节”,系年之第一个望日,大庆大祭,后来发展成“元宵节”。盛夏的月圆望日为“中元节”(夏历七月十五),初冬月圆望日为“下元节”(夏历十月十五日)。中元节的萌芽期一直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夏代甚至远古。远古时期,人们崇拜月亮,视月亮为时间、生命女神或男神,每逢月圆之夜都要载歌载舞举行庆典,也就是“跳月”。除了“三元”之外,我国八月中秋节也源于“跳月”。中元节还与我国上古时期迎四时之气、四时祭享先祖的礼俗有关。
  关于中元节的由来,有两种不同的传说。
  中元节的来历一说是源于佛教《大藏经》中的目莲救母的故事。目莲历经千辛万苦才到阴府,见到死去的母亲被一群饿鬼折磨,目莲用钵装饭菜给母亲,却被饿鬼夺走。目莲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他的孝心感动,授予《孟兰盆经》,目莲按照经中指示,每年七月十五日用孟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母亲,饿鬼再也不敢来抢夺了。
  为纪念目莲的孝心,佛教教徒每年都举行盛大的“盂兰盆会”。
  道教也在这一天举行“中元普渡”,供奉食物及焚烧冥纸,让无主孤魂饱吃一顿。
  中元节的由来另一说是由古代“祭社”演变而来。农民在夏收之后,趁农闲举行祭田、祭祖仪式,酬谢管理土地的神灵和开辟田园的祖先,也含有庆祝丰收的意义。古时中元节只是在农历七月十五日这一天举行,是用素食祭祀,并规定不能在别人家中过夜。后来从素食发展为荤食,从祭田、祭祖发展到超度“无主孤鬼”。大概是古代七月多疫病,死人多,因而有的地方也把七月称为“鬼月”,需要祭奠,“七月半”也就演变成“送鬼节”。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汉程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侵权举报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