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3月6日左右惊蛰。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蛰,即昆虫伏藏冬眠。生物钻到土里冬眠越冬叫“入蛰”,第二年回春再钻出来活动,古时认为是雷声惊醒的,所以叫惊蛰。
惊蛰节时天气转暖,温度逐渐升高,渐有春雷,土地解冻,春耕开始,蛰伏在地下的冬眠生物惊醒,将出土活动,越冬的虫卵也开始孵化。
金代庞锖有一首《春雷起蛰}诗:“干梢万叶玉玲珑,枯槁丛边绿转浓。待得春雷惊蛰起,此中应有葛陂龙”。描绘了惊蛰前后的南方景色。
惊蛰在农历2月初,2月初一是。春龙节”,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自古相传,打雷是天上的龙怒吼或甩尾巴,龙睡了一冬天,到惊蛰这天,因打雷开始苏醒。春龙节,有的农村用草木灰在院子里、场院围成大大小小,一层套一层的圆圈,名叫“仓囤”,象征粮食丰收。
古时认为,是春雷把地下昆虫惊醒。实际上使蛰居在地下的冬眠生物逐渐苏醒的不是春雷,而是温度升高的结果。在lo厘米地中温度达到6一10℃时,蛰虫即可出土活动。黄河中下游地区10厘米地温稳定通过5℃的时期为3月上旬,正是惊蛰前后。
北京在惊蛰:节还听不到雷声,北京地区始雷期晚至4月底、5月初。 此时北京平原地区气温回升较快,平均气温为3.2亡,但早晚仍然很冷,平均最低气温还在一4℃左右,白天平均最高气温可达7℃。
俗话说:“惊蛰地气涵”、“惊蛰一犁土”。北京春季地温稳定通过0℃的时间多数在2月下旬或3月上旬。一般年份3月上旬土地解冻,但各年的气候变化较大,土壤化通日期最早在2月19日,最晚在3月25日,相差达一个多月。
温度与农业生产有密切的关系。温度是植物生活的重要条件之一,它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和产量,影响作物的发育速度,影响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农业上常用界限温度(日平均温度)为:0℃土壤解冻,冬小麦返青生长·‘5℃早春作物播种,多数树开始生长;10℃喜温作物开始播种生长。土壤温度与气温有所不同;土温在春播时,以5厘米土壤深度而论,比气温高2度左右。如果气温达到5℃,地温为7℃。当然,土壤温度与土壤深浅、地形等因素不同而有差别。
“过了惊蛰节,春耕不停歇”。惊蛰冰解河开,野草泛绿,杨柳吐芽,蛰虫惊动,大地呈现一派春光明媚生气勃勃的景象。这时春耕开始,要耕地、耙地;要抓紧播种大麦、豌豆、大蒜等早熟作物。农谚有:“大麦、豌豆不出九”、“大蒜不出九,出九长独头”。从冬至“数九”到惊蛰已过五个节气,即75天的时间,到了“九九”的末期。“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京郊菜区要播种小萝卜、小白菜、蒿子杆等早春风障菜。冬小麦和越冬根茬菜开始返青,要加强管理。要加强果树管理,整形修剪,浇水追肥等。
3月12日是我国的植树节,我国从南到北逐步开始春季植树造林活动。3月12日是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日,他特别重视植树。“春季造林成活多,大好时机莫错过”。
“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时节正是大好艳阳天,这时气温回升较快。
长江流域大部地区己渐有春雷: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常年在雨水、惊蛰时节亦可闻春雷初鸣;而华南西北部除了个别年份以外,一般要到清明才有雷声,为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雷暴开始最晚的地区。到了惊蛰,我国的大部地区都进入春耕的大忙季节。
惊蛰节气,大部分地区的平均气温一般为12--14℃,较雨水节气升高3℃以上,是全年气温回升最快的节气。日照时数也有比较明显的增加。
但是因为冷暖空气交替,天气仍不稳定,气温波动甚大。华南东南部长江河谷地区,多数年份惊蛰期间气温会稳定在12℃以上,有利于水稻和玉米播种;其余地区则常有连续三天以上日平均气温在12℃以下的情况,低温天气的出现,使得不可盲目早播。
惊蛰虽然气温迅速升高,但是雨量增多却有限。华南中部和西北部惊蛰期间降雨总量仅10毫米左右,继常年冬千之后,春早常常开始露头。这时小麦孕穗、油菜开花都处于需水较多的时期,对水分要求敏感,春早往往成为影响春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充分考虑到这个节气的特点,勤于浇水,保证农作物的生长需求。
惊蛰时节,春光明媚,万象更新,在这个时节因时因地地做好耕种的准备,可以保证当年有个好收成。惊蛰过后万物复苏,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大地呈现一片清新的景象。
《说文解字》:“惊(驚),马骇也。”《玉篇》:“惊,骇也。”《周易·震卦》:“震惊百里。”《诗经·大雅》:“震惊徐方。”惊。还有慌乱、恐俱之义,要么是马四蹄掀踏不安、要么是马撒开四蹄狂奔,甚至是马拉着车横冲直撞,都是非常危险的。因此用惊字替代启,并不符合天道自然无为治理法则和秩序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