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竹编,是传承于民间的一项经典技艺,由于一直遵循传统,并没有什么严格的商品专利之说,仅仅只是因制作工艺的差别或者制作艺人本身的技艺高低而呈现一种默许的作品归属,因为材料,因为技术而出现艺人、地域的风格区分特点。
近年来,这项民间工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各地区都不断出现不同性质的技艺比赛和作品参展等活动,参赛艺人都会选择自己最为娴熟的技艺环节进行现场演示,如若是成品展示,则会拿出自己独立完成的作品进行参展,真正的竹编艺人,都会坚守一种底线,绝不拿别人的作品充当自己的作品,欺骗视为失德,剽窃视为可耻。
但因有利可图的存在,就有唯利是图的“小丑”登场。或是冒充专家,或是自诩为大师,把别人的作品当成自己的,一种公然的作品成果“剽窃”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欣然上演。因为目前多数地区的手工艺作品并没有形成商业专利保护或者因为竹编艺人的信息阻碍问题,很多“剽窃”大师“登堂入室”,一举成名,以骗取来的地位和名誉敛财。
近日,贵州一位竹编艺人接到一个电话,对方说是在贵阳看到其作品很不错,近期重庆有一个竹编相关比赛,想借师傅的作品去参赛,竹编师傅果断拒绝。一个“借”字,让我感觉到对方思维方式的“雷人”,作为手工艺界而言,对于各种参赛涉及名誉等敏感问题,就算你用买来的作品参赛都有“剽窃”的嫌疑,更不用说借了。这件事虽然可以做为一个小插曲进行笑谈,但是因此所见,在各种名目的民间手工艺比赛中,有多少作品是“偷”来的,有多少名誉是“骗”来的。
名不实归,各种假“大师”活跃在这个古老而又传统的行业中,让真正的竹编艺人很难有“出头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