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
当前位置:汉程网 >民俗 >非遗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漆器髹饰技艺(绛州剔犀技艺、鄱阳脱胎漆器髹饰技艺、潍坊嵌银髹漆技艺、楚式漆器髹饰技艺、阳江漆器髹饰技艺)

漆器髹饰.jpg

绛州剔犀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新绛县

剔犀,为雕漆工艺之一。雕漆始于唐代,剔犀定型于宋代,其名称见程大昌《演繁露》等史籍。明代我国漆工唯一专著《髹饰录》也提及剔犀。我国著名学者王世襄等认为,剔犀主要产于山西省新绛县。

剔犀是将朱、黑、黄等两种或三种色漆,在器物表面上有规律地逐层堆积起来,达到一定厚度(约0.3—0.5毫米)后,用“v”形刀雕刻花纹,刀口处可看见不同的色层,与其他雕漆和漆器截然不同。因其花纹刀口侧面处显现如同截开的犀牛皮质的断面层次,故名“剔犀”。同时,又因花纹多为回纹、云钩,流转自如,回旋生动,近代以来又称之为“云雕”。

剔犀是我国漆器工艺生产中较为繁杂的一种髹漆工艺。它从木材选料到裱胎、灰胎、髹漆、制图、雕刻、推光等各个工艺流程都必须严格把关,都要有多年经验的艺人操作,特别是髹漆必须在潮湿、不通风、干净无污染的地下室中进行。一般的涂饰80道左右,上一道漆,阴干后再上一道,各种色漆每层都要上好几道,几十道漆要用一个多月时间。整体阴干后,放一段时间才能描绘图案和雕刻,每一个图案都要一遍一遍地雕刻、修整,直到深浅、宽度、厚度都达到一定的要求才能合格,而后再进行其他工艺。

绛州的剔犀生产工艺经过几起几落,虽然目前已初具了一定的规模,但由于剔犀的手工生产技艺十分繁杂精致,现在还无法用机械化作业替代,而全县从事剔犀生产的人才屈指可数,绛州剔犀仍然存在着濒临失传的危机。

 

鄱阳脱胎漆器髹饰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西省鄱阳县

脱胎漆艺系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历史悠久,其漆器以造型新颖、漆面光泽明亮、制作精巧、内壁平滑而著称,与景德镇瓷器、北京景泰蓝并列为“中华三宝”。

鄱阳脱胎漆器起步于先秦,历代传承,到晚清有了重大发展与突破。鄱阳脱胎漆器凝固成形脱胎制模工艺,为脱胎漆器制作工艺开辟了新的途径,为中国脱胎漆器制作开辟了先河。鄱阳脱胎漆器的制成要经过造胎、上漆、加金属金口、彩绘、打磨、退光检验等工序。漆器的胎质主要有木胎、夹绽胎、皮胎、籘胎等多种。一件脱胎漆器的完成,必须经过模胎、割胎、粘胎等工序,对于大型器具来说,尤为复杂。1915年,鄱阳县漆艺师张席珍制作的“黑退光刻漆贴金帽简”荣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奖。

 

潍坊嵌银髹漆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潍坊市

潍坊嵌银髹漆技艺,已有近200年的历史,是一种独特的手工技艺。它以名贵红木、天然漆和金银丝为主要原料,将传统的雕刻、嵌银、木工技艺有机地融为一体,经精工雕刻、镶嵌而成。

潍坊嵌银漆器的作品造型古朴典雅、珍重高贵,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嵌银艺术采用中国画的白描形式,有山水、花鸟、古装人物和汉代青铜器花纹,其作品洒脱简练、秀美飘逸、流光溢彩。

潍坊嵌银漆器有一套完整复杂的制作工艺:选材、坯胎制作、精雕细刻、镶嵌金银丝、打磨、上漆。其中镶嵌金银丝的方法主要有宽条嵌法、粗细丝嵌法、金银丝配嵌、砸尖等嵌法。根据题材选用不同嵌法,是潍坊嵌银漆器独有的特点,也使潍坊红木嵌银漆器达到了完美的艺术效果。又因其原料为红木,异常坚固,不易变形,上漆工艺讲究,不易褪色,所以有着造型美观、坚固耐用特点的潍坊嵌银漆器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使用价值和收藏价值。

潍坊嵌银漆器工艺复杂,劳动强度高,目前掌握此技艺的人已寥寥无几,作为中华传统特种工艺,它正处于濒危境地,亟待加强保护。

 

楚式漆器髹饰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荆州市

荆州地处江汉平原,长江荆江段,自古就是优质木材、生漆和黄金的产地,是璀璨的楚文化发祥地。

楚式漆器髹饰技艺成熟于春秋战国时期,两千多年来,这一独具东方文化特色的荆楚传统技艺,一直在荆州地区世代传承,榫卯髹漆彩绘木雕类、金漆盆盘类为其主要品类。近40年来,荆州地区楚墓中陆续出土的漆器已超过5000件,出土文物中两千多年前的“捧盒”、“茶盘”、“茶食盒”等,与新中国成立初期本地人所用的生活物件完全一样。楚式漆器造型奇异瑰丽,图饰丰富多样,色彩饱和雅重。榫卯组合是其一大特色,整体物件往往由分别雕刻成型的部件榫卯组合而成,造型生动牢固。楚式漆器使用精加工而成的生漆,其色彩选用天然矿植物色素。彩色漆料必须经过色料研磨、日晒脱水、色料与透明漆料搅拌、密封存放等多道工序。制作一件器物要经过选料、雕刻、榫卯成型、磨光、刮灰、砂光、清灰、上漆、绘画、描金等近20道工序。目前,荆州市几位楚式漆器技艺世家的传承人不仅高仿出了出土的楚国漆器精品,还制作了砚盒、笔挂等文房用品。

目前荆州地区虽有漆器作坊近10家,但只有少数楚式漆器的传承人技术比较成熟,且因资金和熟练技工的缺少而难有作为。老艺人年迈、后继乏人与建立健全保护机制等,是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阳江漆器髹饰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阳江市

阳江漆器是“阳江三宝”之一。阳江漆器制作工艺的产生不晚于明末清初,属于家庭手工作坊制作模式。因地处沿海的缘故,受海洋文化的影响,它同内地传统的技法、图案都有一些差异,在漆料的配制、图案的绘画方面有明显区别。

清嘉庆、道光年间,阳江漆器在全国已颇具影响,至清末,产品不仅数量大,而且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同时因使用阳江研制的“腰果漆”制作而别具一格。漆器产品多销往东南亚一带,甚至欧美地区。阳江漆器中以传统的手工制作皮胎产品较出名,皮胎产品中又以皮箱、皮枕为最。传统漆皮产品以质轻、坚固、耐用、耐水、防潮湿、耐碱、耐热、耐磨、耐大气侵蚀,以及硬度高、光亮、漆膜丰富等为特点,如非强光直照,有长时间不变形、不褪色的优点。清末民初时期,外出侨民以拥有阳江漆皮箱等漆器产品为荣,漆皮产品成为阳江地区重要的出口商品。

阳江传统手工制造皮胎、纸胎、布胎漆器产品原料要求高、成本高、工序复杂。随着各类新型材料制品的兴起,漆器产品受到新型替代品的冲击,市场日益萎缩。加之审美追求的转变,传统的漆器工艺制品遭到排斥。目前懂得传统手工制作皮胎漆器产品的艺人仅寥寥几人,而且多没有继承人,漆器工艺处于失传边缘,亟待加强保护。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相关阅读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