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
当前位置:汉程网 >民俗 >非遗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抬阁(海沧蜈蚣阁、宜章夜故事、长乐抬阁故事会、通海高台)

抬阁.jpg

海沧蜈蚣阁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

  海沧蜈蚣阁是流行于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的节庆民俗活动中的一种抬阁表演形式。

  旧时为迎神赛会的化装游行,今为民俗踩街活动形式之一。广泛流传于厦门、泉州、漳州等闽南一带及台湾、金门地区。

  闽南一带,抬阁又称“艺阁”,阁台上扮装故事,演唱南音。蜈蚣阁为艺阁的一种表现形式,又叫“装阁”、“龙阁”、“凤阁”,清乾隆《泉州府志·风俗》中已有记载。蜈蚣阁游艺活动集中在海沧区东屿等村。

  “蜈蚣阁”由十几块至上百块木板连接组合而成。木板长1.5米至2米,宽40厘米至50厘米,称为“阁棚”;“阁棚”之间以活榫相接,连成一串,委蛇而行,形似蜈蚣,故称为“蜈蚣阁”。“阁棚”装饰得五彩缤纷,上面装置一高凳,每只高凳上坐一少年孩童,装扮成某一戏曲故事中的人物。表演时蜈蚣阵由人力肩扛或装轮推动,缓缓行进,鞭炮鼓乐齐鸣。

  该项目对于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促进祖国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宜章夜故事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南省宜章县

宜章夜故事是在湖南省宜章县传统节庆民俗活动中保留的一种抬阁表演形式。

宋代周密《武林旧事》卷三记载:“以木床铁擎为仙佛鬼神之类,驾空飞动,谓之台阁。”装演故事是抬阁的主题内容。民国《宜章县志》称:“城关装演故事,清光绪初年最盛。自元旦至上元,每夜辄有数十台,近年最盛。”

宜章夜故事活动时间在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以元宵节为高潮日。其形式是将民间传说、神话故事、戏剧人物等汇集于一个抬桌上。多以单户为单位装扮,也有多户联合装扮的形式,在夜幕中表演。故事巡游灯火通明,爆竹轰鸣,鼓乐喧天,热闹非凡,观者如堵。

该项目是当地民间艺术的杰出代表,丰富了当地群众的精神生活,为广大民众提供了一种表情达意、自我调节的有效形式。

 

长乐抬阁故事会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南省汨罗市

抬阁故事会是在湖南省汨罗市长乐镇传统节庆民俗活动中保留的一种抬阁表演形式。长乐抬阁故事会起于隋唐,盛于明清。

从正月初一至元宵节期间,长乐人自发分成上市街和下市街两个团体,举行故事会竞演。抬阁故事内容多为历代忠孝节义故事和民间传说故事,分为地故事、地台故事、高彩故事、高跷故事四大类;又分上、下市街故事会,故事会巡游表演时,伴随会旗、彩旗、牌匾、彩灯、锣鼓、乐队等,再配以玩彩龙、舞火龙、舞狮、彩莲船、腰鼓等民俗游艺队伍,上街与下街一比高低,观者如堵。

各故事会组织成员自发组成,不计报酬,经费自筹。

该项目对于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通海高台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通海县

通海高台是在云南省通海县传统节庆民俗活动中保留的一种抬阁表演形式。

明清时军屯移民将粤、闽等省的“抬阁”和“飘色”传到云南。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四月二十七日立的《高台会碑》记载,原通海、河西(今通海县辖镇)两县迎高台兴起于清乾隆年间,从七街(今通海县辖镇)开始,流传至河西城、通海城以及各村落。清嘉庆、道光年间,七街、通海县城、河西县城、四街、杨广(今通海县辖镇)相继成立了“高台会”,传承至今。

高台巡游多在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举行,称做“迎”高台。一般年份有十二台,闰年有十三台。

制作高台手艺的难点是做到不露“筋骨”。所谓“筋骨”,指的是支撑整个舞台的铁杆。做到顺乎自然、天衣无缝,是高台艺人的绝活。

高台是一个流动舞台,一台高台就是一出戏。经过挑选并训练过的四至五岁孩子装扮各种角色,表现的内容多为戏曲故事。高台巡游,有吹打乐伴随,还有毛驴灯、龙灯等民俗表演。

该项目对于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增强社区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亦有民俗学、艺术学、历史学研究价值。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汉程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侵权举报

相关阅读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